大公產品

纯一法师:共生 ·缘成 ·关系性与生态文明思想

2025-02-17 23:36:22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25年2月16日,由广州市佛教协会主办,广州市大佛寺、广州市百花古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承办,岭南佛教文化研究院协办的“绿美寺院,生态禅行——2025生态园林与正念禅修交流会”在广州增城百花古寺举行。来自中国、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家与地区的大德法师、园林专家、知名学者齐聚南香山麓,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佛教禅修智慧的当代融合之道。

在绿美寺院的具体实践举措研讨会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南昌佑民寺方丈纯一法师发表题为共生 · 缘成 ·关系性与生态文明思想的主题发言,以下为择要发言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三中全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之一。实现这一目标,人人有责,也为佛教界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和要求。这一特征深契佛教“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谓“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足见一斑。然而,天下名山岂有不因寺而增添锦绣,因历代高僧课茅收徒、挥洒汗水、开荒种地、建寺安僧、卓锡道场、阐扬正法而积淀深厚,名闻遐迩?因此,天下名山实乃僧建多,不是占有的多,既庄严国土,又利乐有情。

思考、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生态文明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文明、农耕文明时期,世界各国的先民就形成了依赖自然、崇拜自然、顺应自然的朴素生态伦理观。进入工业文明以来,资本的贪婪,使得人类中心主义、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成为主流观念,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征服和被征服、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固有的循环和平衡,带来自然生态不可逆转的创伤,而自然的破坏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生活带来反噬效果,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后半生一直在思考的重要课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必须牢记和处理好与地球的关系,对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干预大自自然要有一定的限度,要做大自然的看护者,而不是主宰甚或蹂躏大自然。要明白人也是大自然之子。

生态文明既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和文化,也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几十年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伟大实践为理论界思考和建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素材。将实践成果提炼升华为系统性的理论,是理论界、学术界、文化界的共同责任。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这场革命性实践的深入,当代中国佛教界也以建设“生态寺院”的方式参与进来,成为践行“人间佛教”精神、推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那么,站在佛教的立场,如何提出一种新的理念来指导佛教界的生态实践,就是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在此,本文拟围绕“共生”、“缘成”、“关系性”概念,对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略申己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 “共生”概念及其拓展空间

“共生”概念,已经被当代社会所普遍接受,出现了“共生社会学”、“共生政治学”、“共生经济学”、“共生生态学”等。但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是,这一概念最早源自佛教界。


在社会的层面上,生存竞争和发展竞争在任何时代、任何团体中都是存在的,“争生”和“共生”如车之双轮,前者代表动力、效率,后者代表平衡和方向。在社会的层面上,如果不能处理好“争生”和“共生”的关系,完全遵循“争生”的法则,就会引起极端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社会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就会招致社会不公、自然破坏、战争威胁乃至地球毁灭。为了防止“争生”的否定性侧面的恶性发展,才有了“共生”等伦理道德理念。
 
思考“共生”问题的另一个前提,是要清醒认识到我们不能够直接在佛教中找到现成的理论来解决现代社会遇到的诸问题和诸困境。“因为现代社会所生发的多重环境,只是现代社会所独有的环境,所以在迄今为止的佛教思想中,不可能存在现成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所谓共生论思想。我们能够期待的,只是从佛教思想中发现若干富有启发性的思想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佛教的“缘起”说、“利他”说、“空”的思想、“涅槃”的思想等。只有对这些固有的思想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转化,才能提出既符合佛教的立场,同时又超越佛教的具体教义而具有更广泛适用性和普适性的理论。

二、“缘成”哲学的理论可能性

“缘成”概念具有以下四点内涵。1.关系性的强调。也就是说“缘成”强调人是关系性的存在,“关系性”是人的存在的本质。每个个体作为“多重环境存在者”,是在多重系统中、在与其他诸“缘”的复杂互动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2.行动性的重视。“缘成”说认为,应该超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而倡导“我做故我在”。只有在行动和创造过程中,人们才不仅创造出我的“存在”,也同时创造出我与他人的“共在”。“缘成”包括“共在”和“共成”两个侧面,如果说“共在”的侧面强调人的“关系性”,那么“共成”的侧面则强调人们共同参与的重要性。没有参与就没有成就,就无所谓“缘成”;3.伦理性的倡导。“缘成”的哲学目标之一是重建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舍弃“个体原则”,遵循“关系原则”,只有遵循“关系原则”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最小化,也才能使人类自身的利益最大化。4.社会性的归趣。“缘成”的理论目标是力图通过对人和自然的本质的探讨,找出一条建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缘成”说也包括两个方面,即个人的觉悟和解脱以及理想社会的实现。从个体的角度讲,是遵循佛教的教义去修行解脱;而从社会的角度讲,则是舍弃狭隘的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共同建设一个美丽的人类家园,佛教也称之为:人间净土。从这个意义上说,“缘成”说,既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种社会哲学。
 
三、“关系性”原则的现代意义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地球村”,即使在地理上相隔万里,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个人信息交换方面,人们的生活仍然息息相关。从“关系性”入手考察这个世界并不是当代才出现的新的思考模式,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实际上早就有了类似的观念,只是过去的人们没有像现代人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而已。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的“缘起”说中,就已经有了“关系性”思考的思想,在“缘起”说后来的发展形态如“真如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如来藏缘起”“法界缘起”等学说中,这种“关系性”思考得到进一步展开,发展出极具理论深度的思想样态,为现代人思考“关系性”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在关于“关系性”思考的现代阐释方面,应该说佛教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自原始佛教开始,“缘起”说就是最核心的教义之一,大乘佛教的中观学说、唯识学说,都是从不同侧面深化、细化了“缘起”说。而缘起思想,转换为现代语言,就是“关系性”思考。当代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的思考,可以说都是为了应因当代严峻的环境问题,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佛教哲学的智慧而进行的理论探索。当然这种理论探索虽然源自佛教思想,但当代生态文明理论,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却具有超越东方和西方的普遍意义。

四、从“国家公园”到生态寺院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佛教界进一步发扬历代高僧重视环保的优良传统,寺院的自然生态有了长足的提升。佛教广州百花古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耀智大和尚的率领下,历经十余载,坚持生态和文化立寺,积极推动“绿美广东”的生态倡议,殚精竭虑,古刹煥然一新,气势恢宏,在生态寺院建设中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绩。寺院建设凸显岭南园林风格,以禅的正念为引领,将禅的简约宁静之精髓,与传统园林艺术的美学观念有机结合,从而使得寺院既成为庄严肃穆的宗教景观,也成为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成为广州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用活生生的实例,彰显了佛教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方向和路径。

佛教的现代化转型是一个时代课题,也是时代之问。这一课题的内涵就是佛教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回应当代人面临的种种挑战,给出佛教界的答案或解决路径。生态问题无疑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时代课题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无疑给人类解决这一课题指明了方向,我们佛教界要做的就是,总结包括广州佛教界在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在内的先进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寺院建设,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为佛教的现代转型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