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天眼”家鄉的天文課

2022-04-25 15:05:53中国青年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課前兩天,沈卓玥還在微信群裡跟夥伴們討論授課PPT。今年1月底,這群十八九歲的男生接到邀請,要在春季學期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的初中生線上教授天文科普課。

發出邀請的是清華大學天文協會創始人李文雄,他在天文圈泡了十幾年,一直希望為西部的孩子帶去天文科普課程。2021年4月,本報刊發《被“天眼”改變的縣城中學》,講述了大射電望遠鏡(FAST,又稱“中國天眼”)所在地平塘縣開展天文科普教育的故事。這篇報導為李文雄提供了豐富的背景資訊,他和清華大學天文協會的同學們談起去當地做天文科普支教,大家一拍即合。

對於這群天文愛好者和天文專業人士來說,“天眼”的家鄉如同天文界的“聖地”,大家都希望親自看看FAST,並為那裡的孩子做點什麼。

FAST和天文科普,把一群身處世界各地,年齡、教育背景各不相同的年輕人聚在一起。

起點

李文雄剛在貴州待了一個星期,努力尋找合作方,讓下一步的天文科普活動擴大覆蓋面。在貴州密集的行程和濕冷的空氣中,腰背疼痛不時困擾著他。2020年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後,他曾到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做博士後,當地局勢不穩,有一次他急急忙忙躲避火箭彈,不小心拉傷肌肉,一直沒有完全康復。

去年8月,清華大學天文協會和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啟明書院組成的團隊,第一次來到平塘縣舉辦天文科普活動,地點在通州鎮的通州中學。

暑期的中學校園熱鬧起來。啟明書院執行副院長杜皓帶著一群高中生志願者如期到達。原計劃有六七名天文協會成員負責授課,但由於疫情,最終到達現場的只有兩人。

講授天文科普課的任務幾乎全落在楊偉楠頭上,這名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博士生是個天文科普達人,12歲開始對天文感興趣,讀大學後,他給清華附中上地分校的孩子上過3年天文科普課。

那次夏令營只給楊偉楠留下模糊的印象。他要把原本由幾個人負責的課程一個人講完,一下課,他就開始改PPT、改教案,忙到夜裡兩三點。

孩子們最期待的是天文觀測,但那幾天經常陰天、多雲。有一天晚上是難得的晴天,楊偉楠趕緊組織大家搬出望遠鏡,抓緊時間觀測。

對楊偉楠來說,那只是一次常規的夜間觀測。他帶領孩子們,先看行星,再觀測深空天體。他記得,那天晚上觀測了武仙座球狀星團M13,它屬於深空天體,在肉眼看來只不過是暗淡的星星點點——那是30萬顆恒星組成的星團。
對孩子們來說,夜晚觀測星空是一次新奇的體驗。原計劃觀測到晚上八九點鐘,但直到夜裡10點,還有兩個孩子戀戀不捨,不願離開。

剛開營時,這群初中生很靦腆。杜皓帶領的志願者來自北京四中等名校,他們離開熟悉的城市,第一次來到貴州鄉村。宿舍裡的蚊蟲、8月炎熱的天氣,讓他們不太適應。但隨著“水火箭升空”、夜間觀測等有趣的活動越來越多,孩子們相處得也越發融洽。杜皓記得,“參加的孩子們,那個興奮,眼睛都是亮的。”

閉幕式上,夏令營的孩子們獻上了用貴州方言排演的話劇《伽利略》,讓這場天文活動有了濃郁的本地特色。離開時,一名小志願者留下祝福:“請堅信,也許20年、30年之後,會從你們中間走出一位位傑出的科學家和實現我們民族復興偉業的建設者。”

前進
暑期活動結束後,這支團隊步履蹣跚地繼續前進。

去年秋季學期得到了比較充足的資助,他們就用“高配置”:給參加過夏令營的40多個孩子郵寄實驗包、請專門的老師遠端上實驗課,僅保留兩節天文課。天文學只是整個科學版圖中的一小部分,他們希望孩子們接受更完整的科學教育。

到了2022年年初的寒假,沒錢了,他們就自己“上陣”,幾名天文協會骨幹成員一人講一節課。縣教育局負責組織,來自全縣20多所中小學的32名教師坐進會議室,埋頭記筆記。

支教隊員希望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課時間,這也意味著:密集的知識點像炮彈一樣,一個接一個地砸向沒有太多基礎的聽眾。

培訓期間,隊員們做過調研,填寫問卷的教師中,40%的人沒有任何天文相關經驗,大家的學科也五花八門。
培訓後的調研結果讓人有點沮喪:這些精心準備的課程,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師表示聽懂了60%以上,只有兩位教師表示聽懂了八成以上。

第一天晚上交流時,就有不少教師反映說知識點太多,跟不上。之後所有課程的主講人都調整了內容,但沒想到對於聽眾來說知識點還是太多了。

後來,支教團隊請來有10多年天文科普經驗的中小學教師,講了3節示範課。聽了這幾節課,隊員們才恍然大悟:示範課上,老師講的知識點並不多,但是非常有趣,聽眾都很感興趣。

在其後的總結中,隊員們反思:我們希望的是教基礎、完善、準確的知識,以授人以漁的思維來幫助老師們更好地開展科普活動,而老師們所期望的知識是偏實踐的,在實際教學場合中可以用到的天文科普知識。

看來,要真正為貴州的師生做好天文科普,只有專業知識還不夠。

前路

團隊裡的授課成員一直有變動,這更像是一場接力。

今年年初,李文雄偶然結識了沈卓玥和他的夥伴。這群十八九歲的男生雖然年齡不大,但都是“老天文愛好者”。沈卓玥和夥伴們在一款建造類遊戲裡“復原”了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在FAST誕生之前,阿雷西博望遠鏡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2020年年底,它因年久失修倒塌。沈卓玥們“重建”阿雷西博望遠鏡的視頻在B站火了一把,也讓李文雄瞄準了這群天文界的後起之秀。

一聽說為“天眼”家鄉的孩子們授課,沈卓玥很高興:“可能是因為自己熱愛天文,所以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它、喜歡它。”

接過接力棒,沈卓玥感覺有點緊張。他五六歲就開始對天文產生興趣,做過很多次天文科普活動。但這次不一樣,平塘縣所有初中都會接入課程,他可從沒給這麼多人上過課。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或希望參與這個項目,他們遍佈全國各地,還有的身處國外。FAST和天文科普,將他們與貴州平塘這座小城聯繫在一起。

對於清華學子來說,到“天眼”家鄉做天文支教另有一層特殊含義:“天眼之父”南仁東是清華大學1963級校友。這名資深天文學家力主建造大射電望遠鏡,從上世紀90年代一直堅持到2016年“天眼”落成,次年9月,南仁東病逝。為FAST家鄉做點什麼,也算是繼承這位師兄的遺志。


但對於這支天文科普團隊來說,不確定性還有很多。清華大學天文協會曾經兩度因“後繼無人”而停辦。楊偉楠覺得,天文科普能持續下去,是因為這一撥兒同學恰好都有很高的熱情,而且願意投入精力。橫亙在科普路上的另一個困難是資金:科學實驗包、路費、食宿,都讓他們的熱情面臨阻礙。

對於平塘縣的普通教師來說,開展天文科普也不是坦途。通州中學物理教師陳禮碧是平塘縣第一批開展天文科普活動的教師,他說,自己平時要上兩個班的物理課,時間本來就有限,今年這兩個班級都要中考,他能花在天文社團的時間就更少了。

不管前路如何,他們都已經啟程。曾有FAST的駐站科學家向陳禮碧表達過真誠的願望:貴州未來能培養出本土的天文學家,服務FAST。(文:李雅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