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何日生:《一個詩人的誕生》記15篇生命謳歌

2022-10-24 16:57:17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部落的祖先生活在森林裡,死後也回到森林中。撒可努以部落的一位祭司在喪禮中的一首詩句分享給我:「去吧!去吧!在山與天的交會處,追逐著雲與風的舞蹈⋯⋯去吧!去吧!祖靈正在山的那一頭等候⋯⋯」好美的詩句,對於死亡的歌頌,對於萬物一體的感悟,這是排灣族撒可努給我的震撼。
 
曾經是資深媒體工作者,何日生總是能洞見受訪者內心深層的底蘊,那生命裡純粹美好本質,感受他們人生背後對這個社會存在的意義。

 
繼連中三元——金鼎獎優良出版品、「2020年向光獎年度研究特別獎以及美國「舍衛國人文獎」的著作《善經濟》之後,人文學者何日生,回首過往十多年的新聞媒體從業生涯,精選15篇人物專訪,以文學的筆觸書寫其如詩歌般的生命,出版《一個詩人的誕生——對他者的生命故事》一書,引領讀者細細體會可歌可泣的生命故事。
 
生命勇者故事如詩
 
何日生表示,在他們的故事中,他經歷見證人生的悲苦與歡喜,生命的脆弱與勇氣。那是雕塑一個生命人格,甚至創造任何有意義的人文作品必要的素質。而與他們的生命交遇,雖然只是歲月長河中的短暫片刻,卻影響深遠。
 
「我帶著感恩的心,回溯他們的故事,敘說他們的毅力與勇氣,他們在悲傷中沒有忘記愛;在困苦中沒有忘記希望,他們都是生命的勇者。」何日生由衷地說。
 
這些故事多半是他在40歲之前,製作、主持臺灣電視公司《大社會》節目時走訪的人物,有為無名屍超渡的修平法師、還有創辦「獵人學校」帶領部落年輕人重回古老部落獵人的精神,尊重長老、尊重自然、尊重獵物,尊重萬物;以及2020年他任職於慈濟基金會所接觸的對象,包括三位痛失愛子的轉念為大愛的慈濟志工、製播《清水之愛》記錄片時,受訪的骨髓移植專家湯瑪斯博士。
 
愛德華.湯瑪斯博士因為發明骨髓移植,在1990年得到諾貝爾醫學獎。當年《清水之愛》記錄片獲選為國際艾美獎亞非地區最佳新聞紀錄片的殊榮。那一年何日生以為自己告別了電視生涯,卻未料到這支紀錄片竟將他推向新聞生涯的頂峰。
 
「這頂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的,或更準確地說,是站在普世大愛的情懷中,我登上了新聞生涯的峰頂,看到了生命最璀璨的雲。」在時代巨人面前何日生感恩能見證一個個不凡的生命,「我的心靈收穫比這有形的獎項更為豐富、更為深刻。」

 
人物報導時代意義
 
何日生也透過這些人物的走訪及報導,探討社會議題,為弱勢族群發聲,2002年9月在中天電視臺播出的記錄片《翻山越嶺的愛》,即是一例。那是他與慈濟基金會文史處主任及攝影師,從南澳到到花蓮豐濱再到臺東金峰,走訪部落,了解當年原住民的醫療困境,所製作而成記錄片。
 
《一個詩人的誕生——對他者的生命故事》一書中〈山與海的交界〉以及〈翻山越嶺的愛〉兩篇文章,即是他從製作完成紀錄片到隨後接續長達一年多的訪談與查證的資料,忠實呈現。
 
而東部原住民貧病孤苦,也是證嚴上人成立慈濟的因緣之一,到如今已造就千千萬萬為世界苦難人不斷付出的志工行列。何日生說:「這是慈濟歷史一段重要的源頭;這是小人物與大時代不可思議的因緣。」
 
再回眸,這一個個豐富的生命故事,何日生感受依然深刻,他表示,每一次的採訪都為他的心靈開了一扇窗,從他們身上,他看到人類生命不朽的榮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