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時光雕刻的記憶》丨劉夢溪:中華人文的智慧與世界價值

2022-05-21 09:00:00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人文訪談《時光雕刻的記憶》丨劉夢溪

2022年5月21日適值小滿時節,大公網推出由無一物具名播出的《時光雕刻的記憶》大公人文系列訪談之劉夢溪:中華人文的智慧與世界價值,與讀者一起分享中華人文的智慧和世界價值以及中國五千年之文明、三千年之學術思想精華。

在劉夢溪先生看來,傳統並非都是後人的憑空架設,而是有所根基,在反思的思路下,他始終對傳統保有同情,對傳統的流失也不無憂慮。在本期節目中,特邀主持人李立立與劉夢溪深入探討了傳統在現代社會下的價值。劉夢溪從“六經”裡面,也包括後來成為“十三經”的《論語》《孟子》《孝經》裡面,抽繹出仁愛、誠信、愛敬、忠恕、知恥、和同(“和而不同”)等六組價值理念,提出這些概念範疇是中國文化中的具有永恆性、普遍性的價值理念。既適用於古代,也適用於今天;不僅適用于中國人,也適用於全世界所有的人,是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的共同價值。

劉夢溪先生認為傳統更新的歷史時刻已經到來,而且堅持認為這種更新不是廢棄自我主題,而是舊傳統中增加新的養分和資源。在訪談中,劉夢溪先生很是推崇陳寅恪先生的理念——吸收西方的思想,但不應忘記本民族的歷史地位。在討論傳統文化,尤其是界定時下熱門的“國學”概念時,劉夢溪先生獨闢蹊徑,直溯20世紀的大儒馬一浮的主張——“國學,即是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之學”,避免了以往學界討論傳統文化時往往流於龐雜空疏的流弊。

對於當前社會普遍關切的議題,如傳統如何進入現代生活,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的關係,傳統的流失與重建,乃至中國文化的特質與價值取向,在訪談中,夢溪先生也進行了分享,並主張從現代社會中挖掘傳統文化的張力與內核。

劉夢溪,文史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創所所長,《中國文化》雜誌創辦人、主編,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浙江大學求是講座教授、馬一浮書院院長。研究方向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學思潮和近現代學術思想。主要著作有《傳統的誤讀》(1996)、《學術思想與人物》(2004)、《紅樓夢與百年中國》(2005)、《中國現代學術要略》(2008)、《陳寅恪的學說》(2014)、《當代中國之傳統與現代的變奏》(新加坡青年書局,2014)、《馬一浮與國學》(2015)、《學術與傳統》(上中下三卷,2017)、《陳寅恪論稿》(2018)、《中國文化的張力》(2019)、《王國維與陳寅恪》(2020)、《國學與經學》(2021)等。“雲若無心常淡淡,川如不競豈潺潺”,是他不惑之年過後學術造詣、道德文章、學者心境的真實寫照。


劉夢溪教授(攝影:曹立君)


劉夢溪教授(左一)與特邀主持人李立立(右一)(攝影:王麗君)
 
《時光雕刻的記憶》大公人文訪談以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為宗旨,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國學、哲學、宗教、美育等各界翹楚泰斗為採訪對象 ,透過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對談,呈現受訪者為中華文化畢生事業所做貢獻背後的人文精神與生命經驗,深入淺出的傳遞給觀眾,期許觀眾從受訪者的人生經驗中,體會人 間的真善美,並落實在自己的生命與生活當中。


《時光雕刻的記憶》大公人文訪談


無一物具名播出《時光雕刻的記憶》大公人文訪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