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嚴格執行全國性宗教團體《關於崇儉戒奢的共同倡議》和《浙江省宗教界關於崇儉戒奢的共同倡議》,金華佛教界以各種形式開展“崇儉戒奢”主題教育活動,以期努力塑造良好教風。2022年8月,為確保崇儉戒奢教育取得實效,在金華市民宗局、金東區民宗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下,金華市金東區佛教協會編纂《崇儉戒奢教育讀本》,深入挖掘佛教崇儉戒奢的觀念與傳統,推進全面從嚴治教。
《崇儉戒奢教育讀本》選取的文獻資料來源於《禪林寶訓》《緇門崇行錄》《竹窗隨筆》等三部經典,從中精選關於崇儉戒奢的內容72則彙集成冊。為便於閱讀普及,編者博搜廣羅,進行白話注譯,力求盡善盡美。
千百年來,佛教始終踐行崇儉戒奢的理念,古代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崇儉戒奢的典範,他們將這一理念融入到弘法利生及日常生活修行當中。
《禪林寶訓》一書,是妙喜普覺、竹庵士珪二位禪師匯錄南嶽下十一世黃龍惠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著名禪師之遺訓,自古以來被奉為禪林初學沙彌之入門書。如讀本中,真淨禪師說比丘之法“受用不宜豐滿,豐滿則溢”,法演禪師說住持之要“臨眾貴在豐盈,處己務從簡約”,死心禪師說“節儉放下,最為入道捷徑”,妙喜禪師亦說“節儉放下,乃修身之基,入道之要”,高庵禪師說“比丘之法,所貴清儉,豈宜如此。徒與後生輩習輕肥者,增無厭之求,得不愧于古人乎”。歷史上,高僧大德處處訓誨學人立身處世、節儉修身之道,直接以正面說理的方式去訓誡學人,展現了佛教節儉惜福的優良傳統。
《緇門崇行錄》是明代高僧蓮池大師彙集的古德各種嘉言懿行,類分十門,其中“清素之行”列為第一門,還列出“艱苦之行”一門。蓮池大師在敘中說道:“離俗染之謂僧,故清素居其首;清而不嚴,狂士之清也。攝身口意,是諸佛教,故受之以嚴正;嚴正由師訓而成,師者人之模範也,故受之以尊師;親生而後師教,遺其親是忘本也。”弘一大師也曾說:“十門之中清素、嚴正、高尚、艱苦四門選者較多,亦以針對時風補偏救弊耳。”如讀本中選用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來歷的解讀:唐百丈海禪師,住百丈山絕頂,每日力作以償其供,或勸止之,則曰:“我無德以勞人。”眾不忍,藏其作具,因不食,遂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蓮池大師評論說,百丈禪師之所以這樣做,是要使天下德行淺薄而又講究享受的人懂得慚愧。
《竹窗隨筆》《二筆》《三筆》,是蓮池大師的隨筆集。蓮池大師在序言中說,“雖東語西話,賓叩主酬,種種不一,要歸於整飭行門、平治心地而已。”這部隨筆集流行甚廣,膾炙人口,見地圓融,補偏救弊,深入淺出。所選內容多勸誡之語:“凡人初出家,心必猛利,當趁此時,一氣做工夫,使有成立”;“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願力輕微,又不求淨土,是人來生多感富貴之報,亦多為富貴所迷,或至造業墮落者”;“榮名厚利,世所同競,而昔賢謂‘求之既不可得,卻之亦不可免’,此卻之不可免一語最極玄妙,處世者當深信熟玩”;“學道則不然,未有名掛山林,身馳朝市,悠悠揚揚,一暴十寒,而成道業者;亦未有苦志力行,殫精竭神,不退不休,以悟為則,而道業無成者”。這些勸誡之語,對佛教界正確看到名聞利養、專心辦道,做好弘法利生事業,具有借鑒意義。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少欲知足是佛教宣導的重要理念。接下來,金華佛教界將充分用好讀本,在崇儉戒奢教育活動中,切實踐行佛教自律自省精神,塑造良好教風,為推動佛教健康傳承和新時代佛教中國化走向深入做出積極貢獻,以良好風貌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