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香港是我家——「家國情懷」的再喚醒

2020-06-04 17:29:10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西方寺方丈 寬運法師
 

上週(5月21日)在全國人大會議上,通過「港版國安法」,日後將在香港實施。此法案深受香港社會及國際關注。6月1日,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理工大學、嶺南大學及香港教育大學五位校長聯合發出聲明;聲明指出,國家及香港的繁榮穩定與年青人的未來息息相關。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健全法制與法治、良好治安、多元包容,對香港的長遠發展至為重要。他們表示,完全支持「一國兩制」,理解訂立國家安全法的必要性,並珍惜基本法所保障的言論、新聞、出版及集會自由等權利。他們又稱,會一如既往堅守學術自由,卓越教研,及院校自主,並維護多元文化,貢獻社會。

另外,香港公開大學亦表示,香港經歷了過去一年的憂患不安,大家期盼和平與秩序重臨;認為建立健全的國家安全法律將有效維護香港的安全和整體利益,讓香港得以繼續穩定發展,又指相信「一國兩制」以及相關的自由和法治精神能繼續得到保障。此番言論,可謂道出了大部份港人的心聲。

學界對「港版國安法」的肯定與支持,無疑令港人減輕了許多不必要的憂慮。
 
以佛法導正社會淨化人心

自去年反修例風波引發民眾抗議、暴力示威後,我們可以看到今日的香港社會,市容瘡痍、店鋪蕭條、遊客凋零,到背後的失業人口激增、意識形態割裂等等。不禁令人感慨東方之珠的盛景已難再現!香港的明天將何去何從?

香港人一向引以為傲、賴以成功的、刻苦堅毅的「香港精神」,似乎已逐漸褪色;新一代較著重物質享樂、上進心不強、品德修養水平下降,欠缺個人責任感、缺乏社會承擔、凡事怨天尤人,且對成長的地方歸屬感不足。這些都有可能成為香港長遠發展的隱憂。要扭轉這種不良的社會現象,我們認為必須先從培養個人品德、倫理觀念及公民意識亦即「國民教育」著手,提升港人的素質,並同時加深市民對香港歷史、時事、中國事務以及國際大事的認識,強化市民的歸屬感和國際視野。

我們應該看到,年輕的莘莘學子,是社會未來的希望,所以我們應從強化年輕人的品德教育開始,去培養越來越多熱愛香港的高質素市民。

近年,佛教開始成為香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而學佛的人,在社會各階層也逐漸增多。目前約有超過100萬名的佛教徒,在社會中形成一種慈悲入世的「正能量」。因此,佛教示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教化方式,相信定必起到導正社會、淨化人心的作用。
 
愛國精神與「家國情懷」的再喚醒
 
在我們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中,有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這個理論,出自《禮記大學》篇,說明了一個人的身心修養,直接影響到家庭,乃至社會、國家。也就是說,「家」和「國」是分不開的,而「個人」和「社會」也是分不開的。

《孟子》亦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裡,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只有「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小家」和「大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命相依。正因為感念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所以我們主動融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為一體,從孝親敬老、興家樂業的義務,走向濟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擔當。

然而,我們憂心的是眼下的這一代,心氣浮躁的青少年,他們能否擔當起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任。如果不能擔當此任,那麼家庭的幸福和諧、社會的安寧、國家的繁榮昌盛從何而來?因此,如果我們希望社會和諧、國家昌盛,就必須從培養年青一代的品德、修養下手。是故,教育必然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

不過,香港可能有時會忘記自己是整體中國的一部份,現時港人所欠缺的,就是真正的民族意識與愛國、愛港的精神。

因此,面對現時的社會狀況,「家國情懷」的再次喚醒,無論在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愛國意識、建設幸福家庭等方面,都有其迫切性與重大的時代價值。
 
自利利他護國護港
 
佛教具有源遠流長的護國、愛國傳統。佛教裡面非常注重「報恩」的思想,所謂「上報四恩」,「四恩」即:佛恩、國土恩、父母恩、眾生恩。佛教之所以能夠弘通流佈,全賴國家的匡扶支持,而個人的修行解脫實離不開眾生的成就,所以佛教的愛教必須以愛國、愛眾生為前提。因此,佛弟子特別提倡「愛國」、「護國」,時常不忘報答國家之恩、眾生之恩。

如《守護國界陀羅尼經》的「護國」,就是「守護國界」,就是「愛國」的意思。佛弟子常念的朝暮課誦中,有祝願「國基永固,治道遐昌」、「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又《暮叩鐘偈》裡,亦有「上祝國家,興隆富強。下資民眾,人壽年豐」等語,也就是表達了佛教徒的愛國願望。

而在《仁王護國般若經》中,更提出了「護國之道」可分為內護與外護。就佛與眾生來說,諸佛為內,眾生為外;就眾生來說,身心為內,身心之外的國土環境為外。經中告訴我們:護國是外護,護心是內護;要護國,首先要護自己的身心。護持自心,清淨不染,才能談到改善人與人的關係,改善人與社會的關係,改善人的外在環境,才能真正消除外在的一切災難痛苦。所以,根本在改善自心。改善自心的根本途徑在啟發心智,增長智慧,走出迷誤,破除妄執。

因此,概括地說,所謂「護國」,就是營造一個美好清淨的社會環境,亦即眾生賴以生活的外在境界。外境的美好,在於先從自心清淨做起。自心不淨,人所生活的環境自然就不能清淨了。所以經中深刻闡揚「先護內在身心,而後護外在國土環境」的深刻道理。與現代的身心靈環保理論,可謂不謀而合。
 
同體大悲饒益有情
 
從佛陀的生平事蹟及佛教教義可以知道,他是一位熱烈的愛國者。佛陀成道之後,經常在外遊化,很少回到自己的祖國迦毗羅衛。當時憍薩彌羅國波斯匿王之子毗琉璃王即位後,率領大軍欲攻伐迦毗羅衛國。佛陀聽到這個消息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國家的安危,於是毅然前去阻止。他來到琉璃王軍隊必經的道路上,在一棵沒有枝葉遮蔽的枯樹下靜坐。毗琉璃王見到佛陀後,便下車對他說:「佛陀,那邊有枝葉繁茂的大樹,您為何不坐到那裡乘涼,卻在這枯樹下靜坐?」佛陀回答道:「樹蔭不及祖蔭厚。」(親族之蔭,故勝外人。)意思是說,自己的國家都快要被滅亡了,還有什麼蔭涼能比得上祖國和親祖的蔭涼哩。兇暴的毗琉璃王聽到此話深受感動,立即停止了進攻。此後,又再發動了兩次戰爭,都被佛陀所制止。雖然迦毗羅衛國最終還是不敵滅亡,但佛陀不忍祖國和親祖的不幸,盡了作為一個國民的最大責任和努力,他的護國熱情,實在令人感動。
 
佛教傳入中國後,愛國愛教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個優良傳統。中國佛教歷代高僧為此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佛弟子在社會中能夠做到真正的「自利利他」,其動力乃來自於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莊嚴國土,饒益有情」的慈悲、無我的精神。在《增一阿含經.力品》中佛陀曾說:「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這段話盡顯佛教同體大悲的精神,也就是說,為了國家的安寧,為了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幸福,要不惜犧牲自我,放棄個人和小集團的利益。
 
佛陀這種慈悲喜捨的精神,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就表現得更為清晰,佛陀對弟子說:「將一滴水放到大海中去,那麼這一滴水就永遠不會乾。」喻意菩薩的大悲願力,就是要積極利益世間眾生,令他們最終都能離苦得樂,獲得究竟的解脫。希望顛倒之人遠離妄想、恐怖之人心無罣礙、苦難之人永得安樂。而這亦是《壇經》裡面所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入世教化的意義。
 
結語

記得民初愛國僧人弘一大師曾說:「勿忘世上苦人多。」「救國不忘念佛,念佛不忘救國。」而筆者則一直認為「念佛不忘愛國,愛國不忘念佛」因此,佛弟子本此精神,必能做到利己利他,奉獻國家,服務社會,利樂人群。若進一步,能感染到身邊其他人都這樣做的話,國家自然興盛,社會自然和諧,人民自然快樂幸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