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周光蓁:說好故事的音樂博物館

2023-03-20 15:55: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周讀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闡述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個定位時,透露未來十年建設四個博物館。記得楊局長上月訪京拜訪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時也提出,「香港正值復常之際,與世界再度聯通,更能說好中國故事。」

  博物館作為展示傳統軟實力,也是讓文物說故事的最佳地點。在各種文化藝術載體中,香港的音樂文化,以其古今中外、廣納百川,在說故事上有其獨特優勢。現時分散在民間的珍貴音樂文物,更是多不勝數,埋藏人與音樂的故事。缺乏一所專門收藏、整理和策展的音樂中心,讓音樂無聲,何其可惜。

  筆者近日接觸了兩批音樂文物,對保存感到珍惜的同時,也慨嘆如此寶物在民間代領。首先是香港聖樂團半個世紀的老節目單等資料,由該團會長楊健明教授保存在家。不說不知,該團一九八四年訪京,那是改革開放後香港合唱團的首次,演出海頓《四季頌》(見附圖)。用已發黃的《大公報》剪報原話:「具有二十八年歷史的香港聖樂團將成為本港第一個應中國文化部門邀請的合唱團體,前往北京舉行演唱會。」查閱後讓筆者難過的,是楊教授一句:「這批東西不知誰會要?」

  另一批音樂文物是一箱七十八轉老唱片,筆者在八和會館總幹事岑金倩告知下,到油麻地辦公室參觀。一看之下,原來是傳奇「歌林」、「百代」、「新月」等戰前在上海壓片、香港發行的珍品,而且大部分以原裝紙封套,連附送梵鈴工尺譜也在其中。據聞該批唱片由一位長者捐出,現正聯絡海外專家整理。

  英文俗語所言:文字說不了的,音樂就說話。希望四個未來博物館中,有一個讓音樂說中國故事、香港故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