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饮水思源 鉴古知今 港中大举办东北三老弘法事迹座谈会

2025-06-18 17:28:02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25年6月17日上午,由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宗教倫理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飲水思源、鑑古知今:東北三老弘法事蹟座談會」在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院舉行。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香港西方寺方丈寬運大和尚出席座談會並致歡迎辭。遼寧省佛教文化交流參訪團全體成員出席會議。

交流參訪團成員包括:遼寧省民宗委處長常守鋒先生、遼寧省佛教協會會長思濟大和尚、遼寧省佛教協會監事長蓋忠大和尚、遼寧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道弘大和尚、遼寧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道極大和尚、遼寧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傳寶大和尚、遼寧省佛教協會秘書長道就大和尚(排名不分先後)。

 座談會開幕儀式,由譚偉倫教授主持。首先恭請寬運大和尚(中大佛學中心榮譽顧問)致歡迎辭。
寬運大和尚表示:佛教說「諸法因緣生」,所謂「有因有緣集世間,有緣有因世間集」;今天這麼一個殊勝的因緣,思濟大和尚帶團來到香港交流訪問,意義深刻。因為我和家師永惺老和尚,都是原籍東北遼寧,今天我們座談會的主題為「飲水思源,鑒古知今」,因此,自然就想到遼寧,想到遼寧的佛教;從遼寧佛教再到東北佛教,也包括山東和天津。其中有三位傳奇人物:倓虛長老、定西長老、樂果長老,後世稱之為「東北三老」,他們在整個的東北佛教界,影響鉅大。 
 
 
 
倓虛長老與定西長老、樂果長老,他們的影響不但在北方,其後更發展到南方。尤其是倓虛長老,更是把天台法脈,從北方延續到南方。相信大家都知道,倓虛長老是中國佛教界盛傳的「三虛」之一(虛雲、太虛、倓虛),於民國初年開始,弘法東北各省,踏遍白山黑水和南北各地。

但由於1949年國內戰爭的關係,他們渡海南來;其後在香港新界荃灣九咪半的弘法精舍,創辦了「華南學佛院」。就是因為這個因緣,造就了「教演天台,行歸淨土」的天台法脈傳承在香港生根。倓虛長老是諦閑老和尚的弟子,是天台宗第四十四代的傳人,定西長老同樣是四十四代,而樂果長老是代傳的。自五十年代初起,覺光長老、永惺長老、洗塵長老,在香港建寺安僧,弘法利生,推動了香港佛教的發展與繁榮,故被譽為「新三老」。
 
接著是許建華先生(宗教倫理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榮譽顧問)致辭。許先生表示:

「宗教倫理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裡面挖掘宗教倫理文化精英,推動宗教與中國文化的深度融合為使命。自古至今,佛教至此以開放的態度,參與中國文化的精神構建。可以說不瞭解佛教倫理與中國文化的互動,便無法理解中國文化的多元性與生命力。

今年以來,隨著宗教中國化的方向深入推進,隨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的轉變,創新的發展與戰略提出,佛教研究迎來了新的機遇,也銘勉了更深層次的時代之問。如何保持佛教宗教性的同時,提煉其倫理最核心的價值與服務當代社會,在全球背景化的情況下,推動佛教倫理與儒家、道家的倫理對話,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文明體系,如何通過佛教的研究增強文化自信,為人類文明貢獻中國的智慧。這一些命題以及學術課題更是文化的使命。



 佛教文化的研究不僅是為過去立傳,更是為未來必修。我們始終堅信文化的使命在規劃,學術的價值在於引領,最後我也想用一句佛教的經典與大家共勉。「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我們願意開放、包容,自信來做研究,以文化自覺自知寫文章,共同為中國的文化繁榮發展,為人類的文明互建共榮,來貢獻我們的智慧和熱忱。
隨後由遼寧省民宗委處長常守鋒先生,代表因事臨時未能出席的遼寧省民宗委書記張智明先生致答辭;辭中表示:
東北三老在香港弘法的光輝歷程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他們秉持「教演天台,行為淨土」的理念,踐行人間佛教思想,在香港這片土地上建寺安僧,創辦學佛院,廣學佛法,續佛慧命,讓無數人得聞佛法,心生歡喜,皈依三寶,他們為香港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其功績彪炳史冊,精神光照全球。遼寧省高僧輩出:東北三老,新東北三老,中佛協的原會長傳印法師,還有閩南佛學院的原院長妙湛法師等等,都與遼寧有很深的淵源。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寬運法師的家鄉,也是我們遼寧,可以說從遼寧走出來的,作為大德,為全國佛教的文化融合、僧才培養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佛教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高僧大德的努力,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護持,更離不開跨越時空和空間的交流、交往和交融,東北三老的弘法精神,是我們佛教界的寶貴財富,更是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

遼寧佛教文化交流參訪團將以此次座談會為契機,繼承發揚東北三老的弘法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積極踐行人間佛教思想,努力推動佛教事業的健康發展,為促進社會和諧,增進人類福祉,貢獻力量。

開幕致辭完畢,接著是四位教授重點發言:

一、 香港寶蓮寺方丈淨因大和尚:東北法脈與香港道風的融合

二、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廣興教授:倓虛長老香江弘法

三、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陳劍鍠教授:定西法師的生平與弘法貢獻

四、 香港觀音講堂特聘教授袁尚華教授:樂果長老生平事蹟簡述
 
淨因大和尚發言(摘要):

我們都知道,浙江出了個了不起的人物,就是諦閑法師;傳承他法脈的弟子,北方以倓虛長老為代表;而南方則以寶靜法師為代表。這個一南一北,傳到香港可就是以永惺長老(45代)和覺光長老(46代)為代表。

那麼,這個法脈傳承到了香港以後,我個人覺得有一點合流的味道;合起來後,就形成了香港整個佛教的格局。香港佛教的格局,某種意義上,大致上可以分五大塊:第一個,是教育;第二個,是修行風格;第三個,是講經弘法;第四個是建寺;第五個是制度。我個人覺得,從總的來看,是這樣分的。

整個香港從教育來講,最初是由倓虛長老應「弘法精舍」董事會眾居士的邀請,來港主辦「華南學佛院」開始的,我印象之中是1949年的時候;最初禮請寶靜長老為主講,後來又加入了定西長老、樂果長老。而東林念佛堂是1952年由定西長老創建的。這段歷史,其中有好多事值得我們討論的,就是說,我今天原本想講的東西很多,但真正想講的,就是香港佛教的團結,香港的力量它在哪兒?

可以說,香港佛教後來的整個發展的定局,和「華南學佛院」是有一定的關係的。

這個天台法脈的傳承,在香港第一代是倓虛、寶靜,一直在延續。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香港佛教的發展,是從倓虛以後一直延續並紀錄下來的,接著第二代就是永惺長老、覺光長老。然後再往下,第三代的話,應該就是寬運長老。他們其實各有特點,通過教育(佛教人才的培育)最後形成了整個香港發展的基調。
 

廣興教授發言(摘要):

倓虛長老是近代中國的一代高僧,與當時的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齊名,人稱三虛。倓虛長老一生以弘法、辦學、建寺、安僧為主要任務,對中國佛教有巨大的貢獻。

1949年,葉恭綽居士邀請倓虛長老來香港荃灣弘法精舍弘法。長老決定駐錫精舍,辦華南學佛院。院內學僧,實行工禪制度,即半日工作,半日學法。「每日課餘,分組種菜,上山斬柴,以補不足。」

華南學佛院的成果:兩屆畢業僧:卻培育了三十多位弘法人才,當中不少更成為萬眾敬仰的諸山長老。大德如:樂渡、寶燈、大光、智梵、妙智、圓智、永惺諸位法師獲得倓老傳授為天台宗第四十五代教觀總持。

以倓虛長老為首的東北三老,對海內外佛教的弘傳,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他們的豐功偉績,為近代漢傳佛教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最後廣興教授為倓虛長老一生做了總結:

第一、長老在香港的時間主要是辦學,建立了華南學佛院,培養了三十多位僧才。這三十多位僧才都成為一方大德,繼續倓虛長老的天台。第二、建立了中華佛教圖書館,以弘揚佛法。第三、長老自己一直堅持講經,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陳劍鍠教授發言(摘要):

在近代中國佛教史上,定西法師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以其一生的弘法實踐和對佛教的卓越貢獻,在東北和香港佛教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定西法師個人嚴持過午不食戒,六時行道不輟,整肅清規,開單接眾,使得極樂寺道風遠播,成為東北地區佛教重鎮,帶動了東北佛教的興盛。在此期間,他足跡遍及東北三十餘縣市,廣傳佛法,皈依弟子眾多,並多次在極樂寺、長春般若寺傳戒,為東北佛教的發展和傳承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9年,應倓虛法師之請,前往香港協助辦理華南學佛院,擔任主講。1952年,在茂蕊法師贊助下,於芙蓉山辟建東林淨舍,後改名「東林念佛堂」。從數間木屋發展成為聞名的淨土道場,以持戒念佛為主,道風嚴謹,培養了大批淨土法門修行者。

2009-2012年,東林念佛堂第十任方丈聖懷長老圓寂前託付寬運大和尚管理念佛堂事務,寬運大和尚接任方丈後,發起修復工程。目前東林念佛堂的規模,愈發宏大莊嚴。東林念佛堂的發展歷程見證了定西法師及其弟子們的艱辛努力和堅定信念,從最初的幾間木屋發展成為香港著名的淨土道場,影響遍及東南亞,成為海外淨土宗的重要標杆。2023年,為培養淨土人才並推廣念佛法門,創辦「香港東林淨土學院」。2024年1月21日,香港東林念佛堂舉行慶祝東林念佛堂72周年紀念暨「香港東林淨土學院」揭牌儀式,標誌著東林念佛堂從單純的實修道場邁向學修並進的弘法之路。
 
 
袁尚華教授發言(摘要):

今天,我們共同走近這位在近代佛教史上留下深刻足跡的高僧 —— 樂果長老。他是被譽為 「東北三老」 之一的佛門巨人,一生橫跨儒商、居士、高僧三重境界,以百年人生書寫了 「教演天台,行宗淨土」 的修行傳奇。讓我們透過精簡的回顧,一同領略這位大德如何以慈悲與智慧,在動盪歲月中,撐起佛法的明燈。
早年,他與倓虛大師(時名王福庭)等人在營口「宣講堂」研討宗教,逐漸被佛法吸引。尤其在同道劉文化的啟發下,他深入鑽研《金剛經》,以精妙的講解廣受注意,人稱「陸金剛」。此時的他雖為居士,卻已展現出弘法利生的願力。

1921年至1931年,37-47歲的樂果長老以居士身份牽頭籌建營口楞嚴寺。他不僅投入大量財力,更以居士身份,護持道場,展現出非凡的組織能力與願力,奠定了他一生「以建寺為護法,以講經為利生」的菩薩精神。楞嚴寺的落成,不僅是他個人願力的體現,更是東北佛教復興的重要里程碑。(中略)

1949年至1967年,65-83歲,是樂果長老弘法生涯的重要階段。他與定西法師共赴香港,協助倓虛大師創辦 「華南學佛院」,三人因深厚的法緣與卓越的貢獻,被尊為 「東北三老」。華南學佛院培養了大批僧才,成為香港佛教教育的搖籃,樂果長老在此擔任講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授《金剛經》、《般若心經》等經典,深受大家愛戴。

1954年,70歲的他接辦九龍 「覺世佛學會」,將其發展為十方大佛寺,成為香港重要的弘法中心;1958年,74歲的他又創建 「聞性精舍」,往來兩地講經度眾。這兩處道場不僅為信眾提供了修學之所,更將天台教法與淨土修行相結合,形成了 「解門依天台,行門歸淨土」的獨特修學體系。(中略)

樂果長老一生「以講經為佛事,以文字作舟航」,留下了豐富的佛學著作。經整理出版的有《般若心經講義》、《金剛經釋要》、《彌陀經釋要》等,這些著作以天台宗的 「空有不二」 思想,闡釋經典,又融入淨土宗的修行修法,成為後學修學的重要參考。

四位教授圍繞東北三老:倓虛長老、定西長老、樂果長老在香港的弘法事蹟,以及東北法派與香港道風的融合等主題進行重點發言;隨後,遼寧省佛教文化參訪團向與會人員介紹了遼寧省佛教的健康傳承情況,共同回顧了老一輩佛教界人士愛國愛教,篳路藍縷,艱辛經營,踐行人間佛教思想的奮鬥歷程。

大家一致認為,遼寧佛教與香港佛教同根同源,加強互動交流,可以有效增進兩地佛教法誼,加強文化交流,發揚兩地佛教界在促進社會和諧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遼寧省佛教協會會長思濟大和尚發言
 

遼寧省佛教協會監事長蓋忠大和尚發言
 
 
遼寧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道弘大和尚發言

 
遼寧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道極大和尚發言
 
 遼寧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傳寶大和尚發言
 


會後,香港佛教聯合會與遼寧省佛教文化交流參訪團就兩地佛教「雙通」僧才培養、宗教活動場所現代化建設、規範化管理和開展公益慈善活動情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圖文:香港西方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