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纯一/新时代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与践行方向

2020-09-04 12:11:28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编者按】9月2日下午2:30—5:30,江西省“新时代推进我省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以佛教为例”界别协商座谈会在省政协第三会议室召开,这次会议是在江西省政协姚增科主席的大力关怀下,刘晓庄副主席的亲切指导下召开的一次界别协商会议,由省政协民宗委牵头,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应邀参加的一次以佛教为例展开的新时代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座谈会。会议由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尹小明主持,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江西省主委刘晓庄出席并讲话。省政协民宗委副主任周海涛、陈淦彬、释纯一等出席。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陈淦彬代表省政协民宗委和省民族宗教事务局作了题为“‘新时代推进我省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佛教为例’的主要难题与对策建议”报告,省政协常委、省佛教协会会长释纯一作了题为《试论新时代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与践行方向》的发言,省政协委员、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妙安作了题为《新时代推进我省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考和建议》的发言,省政协委员、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释衍真作了题为《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  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言,省政协委员、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普钰作了题为《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永恒主题》的发言,省人大代表、曹山宝积寺住持释养立作了题为《积极探索佛教祖庭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发言,省政协委员、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新闻联播》主播曲歌作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山林佛教》的发言,省政协委员、省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东作了题为《新时代我省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江西实践的几点思考》的发言,江西省政府参事、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原副主任李冬妮作了题为《以佛教院校为抓手,推动宗教界对教理教义教规做出“相适应”的阐释和传播》的发言,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欧阳镇作了题为《发挥江西佛教资源的作用》的发言。发言结束后,与会委员与省直单位负责同志互动交流,气氛活跃,大家就佛教界长期以来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厅局参会领导同志就委员们提出的一些问题逐一进行回应和解答,他们分别是: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罗远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哲海,省住建厅一级巡视员章雪儿,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余茂宗,省文旅厅市场管理处处长全辉安,省住建厅建筑监管处二级调研员陈志钢等。最后,刘晓庄副主席讲话,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要求大家提高认识,提高站位,涵养气质,因教制宜,在导上下功夫,久久为功,利国利民。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江西省主委刘晓庄出席并讲话

会议由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尹小明主持
 
试论新时代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与践行方向
 
--- 在江西省“新时代推进我省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以佛教为例”界别协商座谈会上的发言

纯     一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迈进新时代,佛教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征程上,不断与时俱进,充实和丰富着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宗教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了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内涵,为我们紧密结合江西实际,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江西佛教工作水平,引导江西佛教高度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佛教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根本遵循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为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在党的十七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明确了佛教发展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根本遵循。

佛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理教义中包含的慈悲与平等、圆融与中道、智慧与解脱的精神,对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六祖慧能大师告诫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他不仅肯定“佛法在世间”,还坚决反对“离世觅菩提”。学佛不仅不能脱离现实,还要积极努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中得大智慧、悟出规律、润泽世风、造福于民。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其生存和发展如何,取决于与所处社会和时代相适应的程度。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华夏,历经两千多年长盛不衰,主要原因在于能够与中国社会相适应,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相互撞击、相互交流、相互包容、相互吸收中,交流互鉴,融通发展,最终创造性的形成了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居士曾指出:“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社会主义要圆融宗教,这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背景下,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对佛教的要求,也是佛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新时代佛教发展必须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基本的要求是,佛教界四众弟子要爱国守法,不能脱离党的领导,不能违背宪法,不能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服从政府依法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宗教活动,在事关祖国统一、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等重大政治问题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

近代以来,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弘一大师、赵朴老等老一辈佛教领袖都曾指出,佛教徒必须爱国爱教,爱教必须爱国,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积极融入社会,回报社会。抗战期间,太虚大师倾尽全力护教卫国、投身抗日的爱国情怀;虚云老和尚婉拒弟子的挽留,不愿滞留香港,坚决扎根祖国,为新中国做贡献,堪为我等典范。

(二)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佛教教义的精神写照,也是佛教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佛法的基础是人间,佛陀降生在人间,成佛在人间,度生在人间,涅槃也在人间,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人间,积极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契理契机,切忌一味空谈玄理,不接地气,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广大四众弟子不仅要秉承悲智双运的菩萨愿景与大爱精神,还要在行动上多做有益于民生福祉、社会和谐之事,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共抗新冠疫情、参与抗洪赈灾等公益慈济活动,坚持把普度众生、一切为民的崇高理念作为弘法利生的前提,勇猛精进,砥砺前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三)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 。两千多年来的佛教发展史就是就是一部不断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是一部异质文明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实现本土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随着社会变迁而创造性地进行自我调适与改革的历史,否则佛教就不可能在中国延续至今仍焕发出蓬勃生机,就可能会出现断层、被边缘化,拟或被淘汰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多么优秀的宗教,必须扎根于时代的沃土,必须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大众,方能行稳致远。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华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化输入,首先必然会面临一个接受心理学的重大课题。历代高僧大德在“契理”的前提下,更加侧重“契机”,这个“机”,就是根基或根性,也就是本土文化与民众根性,这就导致了佛法在化导中国的同时,必然要在形式和内涵方面适应本土的受众,争取最大公约数,有的被世俗化,最后被中国化的现实。这里, 我想沿用汤用彤先生曾谈到过的五个阶段予以回顾:1、在初传时的汉代,黄老方术流行,高僧大德们淡化浩瀚艰深的思辨学理,采用了“道术化”作为方便法门来弘法,求同存异;2、从魏至晋代则采用了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固有的思想来比附、旁通外来的印度佛法,便于接受与理解;3、东晋南北朝时期则采用了“言意之辨”的方法,重意义、轻文字,主张意在言外,避免了印度重名相分析的特色;4、隋唐时期的弘法,则采用了“判教”的方式,被视为隋唐佛教融合中印文化而进一步中国化的有效方法;5、唐宋时期则采用了“即用显体”的弘法方式,使佛教进一步中国化,以禅宗为代表的理论创新,如“即心即佛”“即用而显”“作用见性”“平常心是道”,“体用一如”等,将印度佛教的修持方法彻底地中国化了,回归一心、回归生活、回归当下。这一进程,使佛教不仅影响上层文化,也为佛教更加普及融入大众文化打下了思想基础,扩大了影响,巩固了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加速了佛教的传播。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提升。

(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教义教规中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道德提升的内容,让佛法在新时代有新的阐释和开示,要持续开展“四进”活动,让国旗高扬在寺院的上空,让宪法深入四众的心灵,让法规融入僧俗的生活,让传统文化走进禅院丛林。江西佛教界,始终坚持“以传戒促道风,以讲经促学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近年来,共传授二部僧戒法22 场,严把入口关,受戒人员多达15000余人;举办全省性大型讲经交流会12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主题有“清净庄严”“以戒为师”“和谐精进”等,充分发掘了佛教教义教规中与时代进步相适应的内涵,涌现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僧才。这些举措,既是新时代的召唤,也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符合五位一体社会发展的愿景。

三、坚持中国化方向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这是做好佛教工作的重大原则和方向。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曾指出:“我们要认识时代,就要重视国土因缘,所以我们要报国土恩,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爱护祖国;就要重视众生的因缘,所以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过去关心的主要是自己的私利,今天关心的是全民的利益;过去是抱残守缺,但求自了,今天是勇猛精进,行菩萨道;过去是怕谈政治,怕深入社会,今天正是为了要团结所有佛教徒发扬爱国精神,积极参加祖国建设,……保卫世界和平运动。只有这样,才能发扬如来的真实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将佛教信仰活动圆融于爱国爱教之中,自觉地将佛教教务活动圆融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进步事业。

积极引导江西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必然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江西省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2020-2024)》,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服务社会,如:报四重恩普度众生的愿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原则;慈悲喜舍、四摄六和的精神;广学多闻,难学能学,尽一切学的教戒;自利利他,广种福田的思想;禁止杀、盗、淫、妄等道德自律,以及许多伦理思想和优良传统,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有极大相通之处,我们要在讲经弘法的过程中,自觉融入、遵循和弘扬。

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必须自觉接受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引导。要在政治上自觉认同、在文化上自觉融合、在社会上自觉适应,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进步同频,崇尚温和、包容、理性的佛教中道精神,使之成为促进国家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和谐因素与积极力量。坚持、巩固、深化佛教中国化方向,为积极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正确路径。当前,要以教风建设为导向,加强团体建设,侧重加强政治建设和教制建设、信仰建设、道风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人才建设、文化建设,纯正教风与学风,做好教职人员的认定、备案工作,严把入口关,坚决杜绝滥收徒、滥授戒、滥认定现象的发生,纯洁教职人员队伍,对于违规犯戒现象,严格按照佛制戒律、祖制清规予以严肃处理,完善并履行退出机制。要依照国家非盈利财务管理原则严格财务管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定期公布财务状况,完善报备程序,逐步推行法人登记等。要积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加快赋码换证工作,截止目前,全省共认定佛教教职人员6300余人,有力配合了主管部门做好赋码换证工作,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寺院和负责人,纳入规范管理,该换的换,该并的并,该注销的注销。共完成60%的目标任务(全省3305座寺院,完成赋码换证2000余所)),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寺院和负责人得以调整,我们要把加强佛教自身建设,自觉融入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作为今后一项长期的工作,作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抓手来切入和践行;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尊法、学法、守法,要树立国法大于教法的观念,既要当好教徒,更要做好公民;发挥我省佛学院的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加大办学力度,大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步伐的僧才。

江西佛教与所处社会相适应有着优良的传统,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可资借鉴的厚重资源。历史上,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在中国禅宗史上,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我们要充分发掘这一宝贵的遗产,为新时代江西佛教的健康发展和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提供江西的探索方案。只有掌握好、运用好佛教工作的重大政策和原则,才能遵循佛教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掌握科学方法,因势利导,才能“导”之有方;只有通过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落实措施,形成强大合力,才能“导”之有力;只有更多培养政治上靠得住、佛教上有造诣、信众中有威望、关键时发挥作用的佛教代表人士,才能真正发挥好佛教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导”之有效。

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佛教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佛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诉求,也是新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本质要求,也是画出最美同心圆、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必须牢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坚持我国佛教中国化方向,高度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省佛教界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