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珍藏贴「家庭中的天地中道」特约沙龙现场实录——做智慧父亲

2019-10-24 20:27:15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导语

  6月16日父亲节,由「三同书院•亲子课堂」、「创业心学」、「点燃快乐」共同承办的“家庭中的天地中道”特约沙龙于三同书院现场倾情展开,首次全球直播。

  三同书院院长禅者大信与十余位嘉宾,于古今视角通透润扬,以乾坤中道解读家庭之格局:对如何平衡家庭关系、如何看待单亲家庭、如何定位父亲角色、如何为子女浸润智慧中正之人格底色等话题展开了真诚而生动地探讨,直彻本源,畅快淋漓。

  海内外的朋友们亦通过网络直播与回放共享现场盛况,以酬诸方。

打开全新天地

  【主持人明承】2019年1月,三同书院成立了亲子课堂,很快就到了满群状态,反响出乎意料。亲子课堂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呢?就是来和爸爸妈妈们一起探讨:如何以一个真爱的心跟崭新的生命互动。

  这个课堂一直走到今天,每周都会有很多的互动,同时也反映出很多父母的焦虑。

  近30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中国其实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传统的人伦关系已经不再像以前的样貌。但是,传统文化中那些最根本的生命智慧,应当仍然可以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

  今年5月的母亲节,我们曾做了一场沙龙,探讨妈妈如何心安的问题。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爸爸作为家里的一个顶梁柱,应该如何给孩子撑开一个广阔的天地?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下,我们如何去看待和安立这种关系?

  基于这个话题,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三同书院院长禅者大信老师做一些分享,也希望各位朋友就此话题敞开探讨。

  【禅者大信】今天,我们是开启一个新的话题,不应该会有结论性的观点,而是打开一个全新的天地,大家来共同探索“如何在家庭当中定位父亲的角色和作用”。我们可以为这样的一个内容,探索出一些可供参考的路径,让更多有缘者能够更加从容地去舒展生命,让自己和子女都能够在比较快乐的状态下去享受生活。

  按照刚才明承所说,现代在亲子教育方面,我们可能有很多种可参照的体系。但是,说“体系”,也不尽然,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自身还没有确立起一个大体,即对生命本质了知的大体,那么我们所谓的“体系”,实际上可能只是一个破碎的拼盘——在东方的传统理念中汲取一些营养、拿出一些内容来,又从西方(尤其是现代心理学)汲取一些营养、拿过来一些内容。我们常常是还没有消化透彻这些营养的时候,就把它们放到一起来用,那就是组成一个临时的拼盘。结果,用着用着就会发现,刚开始时很新鲜,一段时间后,又会无所适从。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融会贯通,没有跟自己的生命底层的三观(价值观、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我们对生命的承许(我们的理念)关联到一起。所以,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亲子教育的问题,而是当父母自身的问题,是这个局面里面所有人的问题。

  抛砖引玉,往下和各位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当然,这种看法是基于我们「三同书院」这个群体一直所倡扬的、将生命的关键词定位为「快乐、智慧、优雅」的角度来展开的。「快乐、智慧、优雅」是我们生命最底层的价值诉求。

对生命最根本的洞察

  我们需要立一个根本见地,当我们自己对生命有了透彻的洞见,我们就不会有不安。像父亲节,它为什么会存在?起源于什么?为什么要过父亲节?中国有没有父亲节?其实值得我们去了解。而这些,又不离我们对生命最根本意义的一种洞察。

  将每年6月第三个周日作为父亲节,是由一位美国女士,在1910年所倡导的。她的父亲(在他们的母亲去世之后),一个人含辛茹苦扶养几个孩子成人,但自己却积劳成疾去世了。这个女士为了纪念她的父亲、提出了“父亲节”这个概念。这里面,存在着“感恩”,是一种亲情的感恩,是血脉上的感恩。

  在中国大地上,在1945年的上海,也曾经有过父亲节,是由社会各界人士联名向当时的政府提议的,将8月8日定为父亲节,因为它谐音跟“爸爸”相近。这个发起动机是什么呢?当时很多的父亲,在抗日的战场上付出了生命。所以,这里面,又包含着一种与民族命运有关的“感恩”。

  像这样的两个不同的故事,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与生命之间存在着感恩,但这种感恩为什么存在呢?相应的事相,为什么发生呢?我们去看。

  前两天,我的小孩说周日她有同学过生日,因此无法来书院跟我一起过父亲节,她说觉得很抱歉。当时,我忽然觉得父亲节,怎么就变成了对小孩子的一个束缚呢?在我还没当父亲之前,对于父亲节,我都没有印象。她怎么还专门为这个事情进行道歉呢?我很有触动。

  围绕这个父亲节,还有很多的故事,当面临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去转它?充分地发挥这里面的力量,让小孩能够从各种各样的物相当中,感受生命的内涵。乃至于,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内容需要去了解?哪些内容需要去思考?哪些需要慢慢地学会加以选择和扬弃?这些,都离不开我们自身对生命的洞察。

  我们这个话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希望大家没有任何边界、没有任何思维定式地去感受。而最值得我们去努力的方向之一是:从根本上出发,从生命的根本出发,去看待自己,看待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理解,看待自己对子女教育的理解,也看待子女的成长。

  亲子教育,表面上看起来是自己的一种教育观念;实际上,里面还包含着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在对待生命这样的话题上,我们每个人都没有丝毫的余地可以打妄想,可以去躲避这样的一个话题。我们很多的父母,已经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人到中年之后,很容易拿着孩子教育来转移话题。实际上,底层是自己对生命的疑惑,甚至有一种恐慌、有一种不安。

  我们以对孩子的关心,舒展着自己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对生命的本质,没有足够深切的洞察,那么在对孩子的关爱和思考、行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夹杂着自己内心的不安,会以“孩子的教育”这样一个场所,作为自己不安的释放出口。

  我们希望孩子未来过什么样的生活,他的生命状态,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离不开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前面说的这些内容很抽象,可能各位觉得,怎么会是这些角度呢?

  就像前面说的,我们今天来起一个头。某种程度上来说,重要的不是我说了什么,不是您听到了什么。重要的是,您感受到了什么?有没有触动什么?有没有什么东西被触动?

家庭中的“乾”和“坤”

  我们再转一个话题,直接说说我个人对家庭中道的理解。父亲、母亲、孩子构成一个核心家庭单元。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天与地就是这样的角色定位。

  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像《周易》里面的“乾”和“坤”:乾是天,坤是地。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一个动力源,一个根本的驱动,一个领导,一个引领。地呢,它体现的是柔顺、含藏、承载。

  “乾”和“坤”,就是父亲与母亲德性的象征。在一个家庭里,天是父亲,就像天空一样,他具备权威,具备空间的拓展力。像我们平时所经历的天气的特质,有时晴天多一点、有时雨天多一点、偶尔还打打雷。

  母亲是地,大地,以及大地上的植被和环境,能够含藏,能够抚养。

  从一种功能的角度来说,父亲在家庭里面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个作用,给孩子们带来安全感。安全,包括生存的安全,整个生命的安全,社会的安全,还有精神上的安全,心理上的安全,天不会塌下来,带来这样的一个感觉。走在社会上,能够感觉有坚实的后盾,父爱如山,有个靠山,巍巍然的存在,这是一个要件,第一个作用。

  第二个作用,拓展孩子们的精神空间。启发他们,让他们知道有古往今来,有历史,有天地辽阔,有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境界,有各种各样的科技的可能,有各种各样人际场合的各种现象。从想象上,去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打开他的精神天地,这是当父亲的第二个作用。

  第三个作用,为孩子们总结方法。这是基于男同胞和女同胞(一般意义上来说的)各自心识的结构差异而说。相较而言,父亲更善于提纲挈领地归纳总结,更具有探索精神。所以第三个方面,我愿意把它说称为“方法”。要让孩子们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要引领着他们去探索方法。

  无论做什么都要有方法。与人打交道要有方法,哪怕是玩游戏也有方法,连洗脸刷牙都要有方法。确立起“方法”的意识,知道任何现象当中,任何的行为当中,都可以去探索出方法。

  这三个方面撑起来了,在现代的社会,应该算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像经济方面,在父亲和母亲之间,在现代社会,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所说的“父亲的作用”,是要相对于母亲不太容易达到和做到的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是“乾德”跟“坤德”对应起来说。

  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帮他们拓展精神空间,让他们体会到万事要有方法、应该去探索方法,这三个是我想和大家做分享的,算是抛砖引玉。

  古往今来,在各路成功人士的传记里,很难直接看到他们的父亲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是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可以感受到成功人士的整个命运轨迹当中,不会缺第二种和第三种,即“想象空间”“方法”

  现在社会,在物质方面相对来讲比较丰富。只要稍微像样一点的家庭,孩子都不会缺乏基本生存以及教育基础,这些都不是问题。

  但是,如何让一个生命的潜能,尽可能发挥出来呢?除了让他去上特别好的学校,去拿非常好的名次,或者在某个领域达到很高的程度之外,其实还有更重要内容,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无论在什么环境、在什么场合、在什么状态下都可以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都能够有着强大的适应力,都能够快速地掌握新内容。这样的生命,在任何时候,不但不需要其他人为他担心,而且有能力取得成功,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身心。

  所以,我们要讲究的是要超越现在常见的、仅仅在事相上去探讨怎么去开展亲子教育;而是要直接地从生命的大根本出发,贯通地去看生命要怎么样呈现,什么状态下的生命是最可追求的、是最宝贵的。

  我们的目标要清晰,清晰之后,我们再来设定方法。怎样可以让我们自己的子女往这个状态上去走?这样而来,我们所说的亲子教育就会有质感。而不会成了浮于表面地探讨,乃至于,我们来借亲子教育的话题,缓解一下自己心里的不安和压力。

  我们透过这样的话题,不仅要解开亲子教育方面的一些疑惑,也要解开自己对生命的疑惑。当然,自己的疑惑解开了,自己对待老人也就会有新的角度,新的视角。

  我们再来说“天地中道”。天 、地、中道,一个小家庭,具备“阴阳”。放大说,古代说夫妻,这是一个大根本,社会道德伦理的大根本。有阴阳,有男女,那么就有子女,就有各种各样的人伦的立足点,就这么开展出一个社会。有阴阳才有化生,有化生才有生生不息。而我们现在人不太讲究对生命内涵的一种系统化的理解,相对来讲还比较碎片化。因为现在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信息大爆炸。所以我们要清楚,要立足于根本,去看待父母是天和地。父亲给孩子以一种精神上的力量,能够起到一种蓬勃、强悍、稳当的力量召示。

  现在的科技发展,使得(在一个家庭当中)男士和女士体力的差异、生理上的差异不是那么大了,也不需要男同胞去扛大米、扛水、扛面的,现在都有快递小哥,但是精神上的这种差异是抹不掉的,作用上也是不可替代的。

  男士和女士的生理结构不同,他们的意识也大不相同,这是古往今来没有变过的。很多男士对生命的根本,没有感受到位,容易显得比较阴柔。我们从整个社会相对来讲,很多的男同胞那种阳刚之气慢慢地在丧失。

  在古代(阳刚之气),比如上战场、修筑工事,有各种各样的事项可以很直接地展示一种物理上的阳刚之气。现在,大家都是在空调房里,我们想要稍微显得阳刚一点,就只能去健身房运动。而这里面,也是有很多精神上的包装,很花俏,说脂粉味还是比较重。就算在健身房里面做体育运动,还是有很多的脂粉味。不是那种热辣辣的、很朴素的,很直接的天地之气、浩然之气、阳刚之气的一种舒展。

  明承前段时间跟我说的,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妈宝男”(妈妈宝贝的男孩子)。一路过来接触的人当中,我自己没少碰上这样的人,有的看过去魁梧有力,但是一说话很阴柔。一开始,我们觉得可能这是他文明涵养比较好、修养比较好。慢慢地发现,他吃个油麦菜都得把里面的丝给挑出来,这个我就有点费解了。后来慢慢地再深入的了解,是这样的,其实就是“妈宝男”。

  毛泽东曾经说过:“文明其思想,野蛮其身体”。身体,要可以尽量的原始一点,所说的野蛮一点,也就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要涵养好。思想,整个人精神可以文明一点,类似于这样的。“妈宝男”呢,不是说妈妈的观念不对,而是说相形之下,我们要寻求一种平衡。因为母亲的德性,她的德性本性,是属于坤道,是柔顺,是收藏,是往里面收,是涵养,是要稳当。所以,较少会有一种拓展的倾向。

  拼搏、舒展、承担、流动、蒸腾——“阳”,就是延展、扩展、拓展、创新。“妈宝男”,相对来说,会比较求安求稳,会有一种格局上的稳定的诉求,不太愿意去突破去创新。或者,他会按现有的轨道,现有的运行的机制,去开展自己的生命,不太倾向于去突破、去创新,这就比较容易出现我们所说的,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还有的,就是碰上情况以后,不太容易出现创造性的思维,小富即安。但这个也不是问题,问题是慢慢地、生命力就会萎缩了。而现在的社会、跟古代的社会,都是蓬勃地在发展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所有东西都在变化着。如果只是有“坤”德的核心,而缺乏“乾”德的舒展,那么很容易出现我们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抑郁倾向,有一点事就会不开心。郁闷想不开,往里缩,那问题就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探索可以让大家去感受一种乾德的舒展。

  我们现在再来看一下,家庭的天地中道,我们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这样一个角度的关注——什么样的生命状态是最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是我们最希望我们自己的子女呈现出来的;还有另外一个话题,当父亲的,在家庭里对子女,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三个方面功能的发挥:给孩子们以安全感;帮助他们拓展想象的空间、精神的空间;引导孩子们去探索各种各样的方法。这样在当前的我们的社会状态下,就完全可以探索出更加适合我们的亲子教育的一些方式方法。

嘉宾互动

  【主持人明承】今天这个活动,更多的是我们抛出一些角度,大家一起来讨论。我们帮助我们的孩子,乃至于帮助我们自己,能够安稳我们的身心。我们今天来的嘉宾,大家之所以有缘聚在一起,一定对这个话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一定也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很伟大的父亲,比如曾国藩、梁启超,包括像我们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都是那些了不起的爸爸写出来的。这些爸爸把他们的精神的种子传递给孩子们的时候,他们培养出来很多伟大的人,这个家族能够绵延很多代,我们都看得到。

  我知道有一些嘉宾,做了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在座的有两位父亲,创办了“爸爸沙龙”组织,从父亲的角度,来探索怎么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怎么能够让孩子既成人又成才。

  我们依次请各位朋友简单介绍一下,您是怎么来看待父母亲在家庭当中的地位的?我们先请这位先生开始,好吗?

  【嘉宾一】我的现状跟主持人说的差不多,我们家有一个儿子,今年12岁。我们的关系比较疏远;平时,妈妈教育的比较多,导致妈妈很焦虑。我的父亲对我说,要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但是,因为我觉得管他的人太多了,姥姥姥爷管、妈妈管,我再多管,我觉得儿子压力会蛮大的。在太太看来,我有点放任,但这个状态也不是我期望的。

  比照大信老师之前提的三点,我有欠缺。给孩子安全感上我觉得没有问题,但很少跟孩子一块去探讨方法,来解决他面临的问题。我希望能改变这个现状,这也是我要来参加这个活动的原因。

  【禅者大信】我听到您说的,忽然觉得挺有意思。我们一般会说我们不太“管”,我们用的是“管”?其实,如果换一样,我可能“陪”的时间不太多。是“管”,还是“陪”,是不一样的,“管”是从上往下。当然,父亲的作用,可能也需要有“管”的方面;但是,我们内心里面可能是陪,“陪”,这个底层是一种平等。

  您刚才说的,因为管他的人已经很多了,所以我已经不用了。对,其实是这样的,管他的人已经很多了,可能需要一个人陪他。您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看。

  陪伴,也可以不需要太多精心的准备。比如说,有时候你可以带孩子出去,一块去玩越野车或者是看一下赛马,或者是带他体验一些其他的事情,一些其他人不太会带他去的地方。

  慢慢地,帮助孩子拓展想象空间——就是“陪”的作用了。要求爸爸花很多的时间在孩子身上,其实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三个方法,可以通过很多巧妙的方法去实现。

  【嘉宾二】过去我觉得小学不用管,孩子自己学就行了,参与的很少。四年级以后,孩子连续考好几个80多分的时候,我感到是基础没学扎实。所以,成绩重不重要呢?它不是很重要,但可以检测孩子接受东西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要参与了。

  我们几个爸爸就商量了一下,在三里河旁边租了个几百平米房子,爸爸们去轮流带着孩子们学一学,他们有学习问题就咨询我们,孩子也觉得我们是朋友。

  这几年我接触了很多妈妈,我觉得他们应该来听听大信老师的讲授,妈妈们普遍焦虑,莫名其妙地焦虑。

  我们应该定位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人才是幸福的、快乐的、成功的。我们大家在一起给孩子灌输的理念是什么?要创新,有求异意识,要有批判精神。

  现在我们爸爸群里,有200多个爸爸来参与这个项目。我的条件相对高一点:硕士、博士以上的,本科是清华北大的,愿意去影响别人,自己要做的优秀。优秀不是你挣钱多,而是在这个领域,你应该要有些见解,对别人有些启发。

  爸爸更多地参与家庭的教育,也能够改掉很多自己的毛病,家庭也会更和谐,这种快乐是深层次的快乐。我希望改天请大信老师去我们那,跟爸爸妈妈讲一讲。因为我们自己对人生解悟很多还是太世俗化、太功利化,这是造成我们很多人焦虑的一个原因。

  实际上人的一生,不是说你挣多少钱就一定快乐;也不是说你干某个工作你就很高大上,不一定那样。我认为孩子健康快乐,他拥有解决事物的能力,有突破、有探索的能力,在发生紧急状况的时候、或者说哪怕是流浪的时候,拥有生存下去的这种能力,这是最重要的。我就说这些,要跟大家学习。

  【主持人明承】我听说您是在教孩子们数学是吗?您是数学博士吗?

  【嘉宾二】会计学博士。

  【主持人明承】当您成为“共享爸爸”后,自己的孩子受益大吗?

  【嘉宾二】他更开朗了。我代课,都是让孩子们去讲,我讲得很少,更多的是找几个比较经典的题型,让孩子们提前看。他们喜欢展示自己,通过讲解,他表达能力会提高。其实在讲的过程中,每个孩子思路都是不一样的,我从来不要求他们必须按照我的来做。

  解决一个事物的方法是很多样的,只有这样培养我们的孩子,他才具有开拓性、求异思维。也许这种办法很笨拙,但是我们也不要去嘲笑,它是一种解决的办法。

  【主持人明承】很精彩,这确实是爸爸的视角.

  【禅者大信】这个项目也给大家打开思想空间、想象空间。你们的活动、你们的这种内容跟学校里面不一样——每个爸爸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且这个特点还跟他们的学习关联到一起。孩子的爸爸们去讲,氛围不一样,这就是个隐形的力量,里面它不仅是有形的、还有无形的一种关爱、一种力量,所以挺棒的。

  【嘉宾二】最重要的就是,孩子从爸爸的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榜样。我们讲课的这些爸爸,工作上都是非常棒的,学历也很高,可能无形中孩子们是被某些一个小点,你不知道的小点感触到,这就够了。

  【禅者大信】关于爸爸的陪伴,时间的绝对数,不一定是要大幅度地增加。但是,他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增加浓度和力度,这个就是很妙了。

  这,就是我们太极图当中所展示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往往,中间点缀的那个,它不需要特别大,但是有那么一点,它的力量就出来了。

  【嘉宾二】刚才大信老师讲的,把孩子的内驱力激发出来,你就不用天天辅导了,你辅导一两年,陪他一两年以后,他自己能学习的,孩子根本不用家长再去管他学习了。他自己放下书包就能学习,做完作业就去看自己喜欢的书、画个画什么的。

  【禅者大信】这么一个平台很棒!哪个爸爸有什么样的内容,他只要给孩子们来那么一两个小时介绍一下,孩子就具备这方面的意识。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综合性大学有一个好处,就是搞运动会,或者是在食堂吃饭,大家相互介绍说是什么系、什么专业的。那么,你头脑里面就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专业、这么一个方向。这个意识就有了,其实就是空间就打开了,就是这么一个情形,太妙了,我们多交流。

  【嘉 宾 三】我认为,焦虑它是个好事。因为不焦虑的话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无知,我什么也不担心;一个就是我明白了,目标明确、方法清楚。

  我觉得我就没怎么焦虑过,开始是因为无知,觉得孩子应该没问题。不报课班,也没有对他进行太多的辅导,我觉得还挺好的。结果到了三年级后,感觉有问题,那时候有点焦虑,感觉应该想点办法。后来经过一个短暂的调整,就顺利地度过了。

  遇到焦虑,说明意识到有问题了。先承认它是一个好事,等真的解决掉这个问题之后,就上了一个台阶了。其实怎么对待孩子,就是怎么对待我们自己。

  【禅者大信】这个话很重要。

  【嘉宾三】像他身上流的血脉,他的基因有一半是我们的,另一半是他妈妈的,然后组合到一起成为他自己的。其实孩子就是我们自己,以后身体消亡了,但是我们的血脉还可以一代一代的传递。善待孩子,就是善待自己。

  我觉得生物性的遗传就是基因,在另外一方面,我们看到社会性的遗传,父母的观点、态度、方法、经验、知识、社会的地位、甚至财富,也都是在传递的。

  对孩子的成长可以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孩子遇到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的问题;所以,父亲有要成长意识。有机会也正式请您过去给我们讲一讲。

  【禅者大信】我们以后有机会多交流。刚才也涉及到一点很妙的内容,这一点很重要。一个孩子的生命,它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这个群体,我们有一个特别的内容叫《唯识》。唐僧取经,大家都知道,但唐僧取了什么经?他为什么要去?它的内容有什么好处?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会为他所翻译出来的书作序呢?乃至于感慨,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好的东西!

  《唯识》说了什么呢?对人的一个生命是怎么出来的?它怎么开展的?它有独特的视角。

  按照《唯识》的角度来讲,一个孩子的生命,父母(父精母血)只是构成了他的物理形态,而实际上他还有一个根本的东西,那个东西才是他的根本:心识。我们原来就说灵魂、灵魂转世,其实它不叫灵魂。而是说,它有个心识,有一条线,有一个相当于“包裹”,或者是说计算机的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给打包了。

  父精母血,只是给他提供了一个硬件,他的软件其实是他自己的生命当中的,自己为自己负责。用唯识的角度来说,只要胚胎一着床,那个心识往往就进来了,或者至少在出生之前,包裹就植入了。

  这个包裹是存在什么地方?存在整个虚空当中。人如果去世了以后,也会缩成那么个包裹,然后就飘着,是这么一个东西。所说的转世,讲的就是包裹转来转去。只不过包裹里面的内容它也是随时进出,因为它是个仓库,它是一个储存体,里面储存什么?我们叫“种子”,各种各样的种子。

  这个种子,遇到阳光雨露,也就是外面的环境条件激发,就长出来东西。长的过程当中,一种经历又会形成新的种子,再装到包裹里面进去。所以,一对同卵双胞胎分裂以后,他的物理形态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他的性格会不一样,差异在哪里?就是因为他们有两个不同的包裹,这个类似包裹的,我们叫“阿赖耶识”。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才是决定他(她)的命运、决定他的生命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但是,这个东西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在不断地熏习变化。所以,有天才,也就是他原来就有这个包裹,里面就相当于我们说的基因密码一样。它里面就有这些东西,有的小孩他有另外的东西。

  虽然有天才,但你还是需要后天的努力,需要有环境、有条件,让他这里面的种子长出来。所以,他有能弹钢琴的天赋,但如果没给他钢琴、他也不会成才,就是这样。没有弹琴天分的孩子该怎么办呢?你让他去学,在学的过程当中,也会熏成种子装进去,只不过他需要学得更加密集,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也有天赋。

  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唯识》,实际上给我们的教育、给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理论依据,唯识表述了一个生命到底是怎么开展的。刚开始讲的时候,我们只是抛砖引玉,也不会涉及到这方面。但是,你这么一讲,反而触发起我的想法。其实,如果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唯识》,你就会知道,原来很多东西,都可以这么看清楚。

  所以说,我们不用焦虑。我们给他创造一个条件,让他舒展;或者说,我们去创造一些机会,让他熏成新的种子,去熏陶他。你放心,假如他有很强悍的这方面种子,只要一有条件,就会舒展出来。有的父母不让自己的孩子学什么,结果等到他们到了学校以后,父母管不了的。一有这样的条件,他一学很快,这方面的天分就显现出来,老师也关注、学校也关注,乃至于反过来动员父母,让你的孩子去发展这个方面。

  当父母的不要有焦虑,生怕自己好像关照不到,就好像浪费了他的某个天分,不用这样担心。他只要有那个天分,除了父母给他提供的环境,社会上的电影、电视、书籍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触发,所以你不用担心。也不用就一定要做到什么,好像才是尽到责任。

  有时候,你认为别人家的小孩都弹钢琴,我也得给他想办法让他学一样乐器。刚刚好,他就是不喜欢音乐,而是喜欢美术或者其他的,你使劲地给他创造学乐器的东西,乃至于他不学,甚至都要采用雷霆手段,那其实是摧残孩子,也摧残自己,是吧?

  你如果觉得他有这么一种可能性,那么我们只是负责给他提供阳光雨露,创造环境就行了。所以《唯识》很重要,就是对这个孩子,他的生命是怎么来的,他里面包含什么内容,我们要仔细感受,而不是拿着自己认为正确的强压在孩子身上。

  【嘉宾三】我觉得有些基本的东西,像态度、道德、行为规范,我们可以有一个底线,其他的可以开放。这是对人的尊重和基本的道德。

  【禅者大信】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支持,还有一些高压电线,告诉他这里面很危险,其他的让他去舒展。

  【嘉宾四】我有一个上初二的女儿,我爱人是一个大学老师,在教育方面基本都交给她了。但是她也确实像老师说的,特别地焦虑。她每天很尽责,晚上要把孩子的每道题都做一遍;但实际上,这样对孩子而言蛮压抑的。她的情绪、她的焦虑、全都传导给了孩子,体现在孩子学习上,也没有看到多好的提升。

  我女儿特别爱画画,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后来,我透过她画画,看到她特别压抑,就是在七考场(根据你的分数第一考场是最好的,第七考场是最差的),她会画关于每个考场的一些人的心态的作品,我觉得很不正常。后来,我跟她老师接触,聊一聊孩子的状况,我觉得妈妈也做了一些调整改变,孩子的状态明显已经变了。

  教育,不应该是说我去压她成为什么样子。关键,还是要让她养成一个自我管理的能力。我也看到过,在高校里面很多学生很优秀,考试的时候都是全国前多少名的,到了高校以后,因为玩游戏、谈恋爱,挂科直接被开除,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希望,女儿在小的时候就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哪怕成绩再差落到了谷底,如果她自己养成这种能力,将来也不会吃亏。否则,这个跟头将来还是会栽的。

  这段时间,我跟女儿聊得比较多关于她同学们的情况。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在班里表现好的,学习比较好的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特别是父亲母亲的关系比较和谐。那些夫妻关系不好的,往往出现问题的机会就大。

  还有一点,我觉得人的出生有两个,一个是身体的出生(父母给我们的),还有一个是灵魂的觉醒,而大部分人这一关是做不到的。我觉得大家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真正能够跳出来看现在的生活,一定要解决自己为什么活,生命意义在哪里的问题。这可能是更大的东西,而不局限于你作业做了没有,这次成绩怎么样。

  【禅者大信】您刚才讲的几个内容。我印象比较深的第一个,我想到父亲在亲子教育方面,不仅针对小孩要提供一些力量,还有对母亲也起到一种平衡的作用,确确实实是这样。

  父母不同的角色,起到一种平衡的作用,在现代的社会有很重要的一面,就是防止对方把手伸的太长。父母总有一方,把手给伸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学习过程当中的很细腻的环节当中去。比如,就像你说的数学题,妈妈也再做一遍;还有的,就是回来以后肯定翻孩子的书包。

  其实,手伸的太长很不好,让很多的小孩,乃至于上了大学以后,都没有形成自我安排计划的能力。他对自己的生活没有自理能力,对自己的学习时间也没有时间管理的能力。所以,一旦父母没办法在身边,他的生活就失去了依靠,就会沉溺游戏,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嗜好当中去。其实,这就是因为父母早期手伸的太长了。

  本来,他必须自己学会走路,我们老要搀着他,乃至于恨不得给他安个一个滑轨,让他只要扶着滑轨,往前就行。这样,他怎么能够培养出自己独立行走的能力呢?往往是当母亲的,容易手伸的太长。我们反观去看,这种焦虑,其实跟父母自己当时的生命状态,是同一个事。

  单位里面自己的事业、人际各个方面,如果有不顺了、焦虑了,更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的身上。还有很多种现象,直接出来的效果,就是手伸的太长。所以,当父亲在这个方面要经常去开导母亲,告诉她不用担心,这也是天的一个作用——拓展母亲的想象空间,方法上也要给她支持,安全感上也要给她支持;需要告诉她,不把手伸得太长,其实也没事的。

  第二个内容,关于单亲家庭。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单亲家庭会越来越多,我专门关注过这个方面。现代基于网络的生活越来越发达,小孩子的教育,到了一定的程度,其实已经是社会化的。当父母的,一、是给他提供价值观念的一种参照;二、是帮助他养成好的习惯;三、是他们有需要帮忙或者需要纠错的时候,父母可以出手。我觉得这三个方面,就是父母很根本的作用。其他方面的学习,有学校、各种兴趣爱好班、还有同学们之间的活动,都给他们提供了教育方面的功能。

  还有,现在的网络工具很发达,比如像孩子们会用iPad互相推荐内容看;现在小孩子也学会了网上购物;也可以从搜索引擎查到很多的内容。小孩子的天地里面,有越来越多种角度可以去吸收信息,家长没办法屏蔽科技的发展。也就是说,现在小孩子的成长,已经变成一种社会化的事情了,不再像古代,他基本只在一个家族的框架里成长。

  以前我们自己,小时候广播电视都很少,你要看一下电视都很不容易,在十几岁之前,接受信息的很有限。但现在很方便,他的成长,有很多的社会通道。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很多的传统家庭里的核心功能,已经社会化了,很多是可以通过社会分工去完成,或者是社会帮你承担起来。所以,我们也必须以一种开放的思维、动态的视野去对待这种变化。自己将来的小孩,可能大量地都会出现我们所想象不到的观念。

  我们这些年来针对有抑郁症的人,做一些公益活动,我们发起了一个公益活动叫“点燃快乐”。在这个话题中,我们关注到,社会上其实有好多以“单亲家庭”的意义走出来的人,其实他们本身可能挺好,但是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所束缚。大家的各种各样的特殊关心,可能反而让他们产生了烦恼疑虑。

  单亲家庭这个话题,我也没有倾向性的意见,也没有绝对的观点。只是,我感觉它这里面还有很多角度的内容可以去看。

  【嘉宾四】我觉得首先我们要相信孩子,尊重他的选择。但他毕竟是未成年人,对父母来说你是有责任去看着他的,不能任由他。我觉得只要父母做好自己,孩子不会差的。

  【嘉宾五】我闺女六岁,暑假后上小学一年级,从我的角度来讲,还是蛮放松的,因为我觉得只要她健康快乐,自信安全,就够了。我陪她时间比较少,每次出差回来,明显感觉到她对我的亲近感降低,我说她的时候,她也不听我的。我爱人也是对亲子关系蛮焦虑的。我想,应该要从自己做起,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再说服她,影响她。

  【禅者大信】我们知道有很多人有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如果没有彻底的转化,那种情绪的力量它还会在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再碰上有一些情况出现的时候啊,同样会有负面的一种不安的情绪出现。在这个方面,爸爸应该关注一下,有没有这样情形。有时候妈妈们看起来是担心小孩,其实是她自己内在的不安,需要借题发挥。所以,天地中道的“天”,要起到这样的一个作用,要给家庭带来多一些阳光。

  【主持人明承】亲子课堂有妈妈专门私信我,想请您就这个话题做展开。在家庭位置当中,因为爸爸很忙,妈妈必须占主导,爸爸就慢慢变得隐形了,好像话语权就有一点丧失。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让爸爸这个“天”的地位,真的能够撑得起来呢?

  【禅者大信】主要是小孩子的妈妈,内心里面长出了很多的参天大树,把天给遮住了。他爸爸说的话,被妈妈两句话给顶回去了,小孩子看到家里是妈妈说了算,所以不用听爸爸的话,会有这么一个作用。

  还有,就是先生这方面,可能都是一直在阴天,阳光不够强、不够灿烂,他的存在感不强。这个,还是得调整大人之间的关系,将来有机会我们再来展开说。

  【嘉宾六】我们家孩子12岁,小升初。的确是痛点,之前五年,孩子都是放养的,我们夫妻感情还不错,一到寒暑假就带孩子玩去。到了六年级,周围家长已经很深地影响到我了,赶紧给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前两天升学,孩子没有去成一个心仪的学校,他跟我说:“妈妈,你应该像那些妈妈一样严格对待我”。当时,我忽然觉得非常心酸。

  我现在也挺焦虑,哥哥要不要上各种补习班?弟弟该不该给他惩戒?妈妈关注的是点,爸爸关注的是面。爸爸很阳光,各种玩,爬山,跑步。他是马拉松的业余选手,所以孩子的确很阳光,很运动。但作为妈妈来说,听到大儿子这么讲的时候,你会开始反思。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禅者大信】这是你的一个崩溃性的认知。你的孩子小升初,没有上到他想要去的学校,然后因为他说了那么一句,你就觉得:哎呀,前面几年可能是错,是吧?你如果现在,再回去问他上次说的这个话,他还会再说吗?也许对孩子来讲,它已经过去了。明白吗?

  对他来讲,可能只是有点失落,发泄了一下。但是他并不是整体上否定自己过去的几年的经历,也并不是在否定你的努力,也并不是说你就错了。只是你比较脆弱,或者说是你比较敏锐,这一句话就把你所有东西都勾起来了。有没有这个可能?

  【嘉宾六】我的确是很敏感,孩子们跟我说的话我都会伤心。

  【禅者大信】其实您的整个表情,每个细胞都透出了焦虑。您的能量挺饱满的,心地宽厚,但是存在着一个情况:就是我们说的,对生命的理解,还没贯通。

  所以,在表面上呢,遇到有一个浪花涌起来,就会被吸引住了。现在所经历的,仅仅是水面上的泡沫而已。两个小孩,很健康很聪明,学习成绩也挺好,是不是这样?这个底子是很雄厚的,小孩子的爸爸很阳光、很正能量的,这就好了,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好的学校,不好的学校,首先,这个好与不好是有差异的,但它的影响也不要过度夸大。一个成功的人,或者一个人的人生,在某个阶段,上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占的比重对有的人来讲很大,对于有的人来讲,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我所认知的比较成功的人士当中,有相当多的,其实并不是一路都上很好的学校。

  我小学的时候,就很喜欢做数学题,应用题,因为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像闯关一样,很复杂的,你能找出路来,而且还能找出好几条路来。我们整个乡都没人做出来的题目,我可以做出来。

  到了初中,考高中肯定是也想考重点的,没考上。别人就觉得这个孩子完了,但没有,我是直接地就出来了。我12岁开始读哲学,练书法,开始打坐。因为学校没有那么多的安排,没有那么多课外爱好小组,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讲,可能不那么好,但它给了我足够的天地。

  我大量地背诵古文,玩自己喜欢玩的东西。我老家是海拔一千多米的地方,蓝天白云,非寄宿学校,晚上上自习的时候拿着手电筒,一帮人从家里走,走十几分钟到学校,也算是穿山越岭了。

  经过河流、稻田、坟墓,晚上走的时候还有猫头鹰的叫声,经历很丰富。自己该舒展的兴趣爱好也都得到舒展了。

  我们当时还有劳动课,要修新的教学楼,大家得挑土挑沙的,我出黑板报,用粉笔在上面画画写字,就这样,很丰富。我感谢当时那段经历,因为到了高中以后你会发现,从别的学校上来的,他们生命没有那么丰富,其实很单调的。

  我在高中阶段,擅长书法、作文,也各种玩,特别开心。成绩又轻松又好。我们在青少年时期没有人给你填的满满的,没有人给你各种各样的模子,其实反而得以很充分的舒展。学习有那么难吗?没那么难的。

  我家大女儿她在四年级的时候,曾经数学一下子下去了,别人说她基础太差,但是稍微跟她讲讲,很快地,就是九十几分,甚至她自己都觉得可以拿一百分。她一下子不行,甚至六十几分下去都没关系的,她有信心,她只要一用功,一下子就上来,只要一用功,一下子出来。

  尤其是当爸爸跟他讲的时候,我们提炼出方法来,就告诉她,这个数学换一个角度怎么考虑,教她多一些思路。

  我的意思是什么呢?你要让他们去舒展就行了,不要去太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上一个不好的学校有那么不好吗?未必。是吧?他偶尔说那么一句话,你也不要感觉好像前途就给耽误了,不要有太多的焦虑。

  所以你不要以设定一个目标,一个结果,然后用它来把自己给压着了。你可以跟小孩子讲,虽然没有上特别理想的学校,但你正好可以开足马力,用自己的方式让生命变得更加丰富。那么初中考高中的时候再努力。这件事还有一个角度,他们没有上特别理想的学校,现在他愿意服你的管,发现了没有? 你看这个多好,这是人品大爆发了。

  【嘉宾七】我老婆还没从焦虑里面走出来。她觉得我儿子没有上一个好的学校,其实好坏是因为她去评判,但其实我儿子上了很好的一个学校,他们觉得那个学校更好一点,好坏标准,其实是父母给出的。

  【禅者大信】就是这样。

  【嘉宾七】不是因为她本身这么焦虑,而是身边有无数的比她更焦虑的家长,导致她焦虑。就像她说的,我们一直从一年级玩到五年级,没有上过任何课内补习班,全是小孩子兴趣爱好班,比如说足球、篮球、跆拳道、钢琴、书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果这个孩子自己知道去学习,自己知道要努力,那么不需要任何的外力去鞭策他。

  就我自己而言,我从小学开始就喜欢玩游戏,到初中还是,班主任天天堵截,我照样翻墙出去玩,到高中住校,我还是会翻出去玩。到大学了,我依旧如此。高考时,印象最深的就是高考那天,考完以后出去打游戏,被我妈从游戏厅拎出来,就是特别喜欢,毕业以后到现在我就只能做游戏了。

  【嘉宾七】我很理解为什么孩子们喜欢玩游戏,现在我们也会让孩子玩,我也会经常跟他们一起玩。我觉得你要是完全掐断有点难度,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拦得住,适当让他玩一玩,否则他跟其他的小朋友也没有话题可以聊。

  男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自己意识到,只有去努力才可以成功的,我自身也是这么过来的。我们小学也是农村,上学要走几里路,到中学都是晚上点着蜡烛上晚自习,晚上骑着车回来,风一程、雨一程。小学成绩特别好,到中学成绩还特别好,高中也是重点学校没有考进去。就像老师提到的人生的路第一步走起来,好像有些差别,但没有让这个学校对我造成太大的影响。

  父母希望孩子上更好的学校,这点其实也没错,但这确实并不是唯一。尤其是这么多年以后,中国教育也会很便利,孩子们也有其他的路。最重要的,还是这个孩子真的知道,成功要靠自己努力。

  【禅者大信】小孩子在十三、十四岁之前,要养成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接纳新东西的能力,适应能力,能够在新的环境当中找到精准定位,这个能力很重要。

  玩游戏,也是学习。一款全新的游戏,你要快速的掌握,里面有什么手段,有什么路径。关键,是他要能够回的来,不沉迷在里面。我相信你们家的两个小孩子学习能力都很高,他一旦想好好学习,会很轻松的。

  我能感受到你们家的小孩子,他做什么事情,一旦认定了,他会持续的往前走,就像你玩游戏一样,一旦认定了,他会往前走,不用担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要一旦自己感受到了,值得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而自己又具备相应的能力,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您的感悟也是很妙,最重要的,是要努力,不断地努力。

  当父亲,我们说的,给孩子提供一个精神空间,提供方法,提供安全感,其实里面最重要的给他们展示不断地努力。

  我自己在这方面也有体验。前年8月底我开始接触尺八,我只要回家,就当孩子们的面吹,他们能看到这一年多来,从我一开始吹得比较难听,到比较不难听,再到现在他们觉得很好听。我就告诉他们,每次看到我,是不是都有在吹?我就告诉她们,你学一样东西要疯狂地去做、不断地去做,一定能够掌握的。

  如果按照日本音乐尺八的学习,可能要五年才能够吹到我现在这个状态,我天天练习,很快速。这就给她们展示出了很鲜活的一种认知,一种感觉。所以,父母有些时候不是给孩子讲道理,而是直接地示范。

  【嘉宾八】我有两个孩子,老大15,老二12,老婆是全职太太,之前觉得交给她很放心,后来发现她在教育儿子上面,让我很焦虑。我对儿子的教育有些放纵,比如,孩子之前体型比较胖,我觉得如果你想教育孩子,就要找到最好的自己呈现给孩子,所以我自己下决心减肥,做个示范。我以前很胖,196斤,现在减肥成功。

  【禅者大信】其实你有没有发现,在这个过程当中,父亲也给孩子展现了一种意志、一种决断。我们说“杀伐决断”,就是展现出一种力量。这是当爸爸的一个示现,其实也是一种想象空间,也是一种方法。

  比如说“减肥”,其实就是呈现出一种信心。告诉他,一切皆有可能,只要努力。我们目标还是很根本,就是我们所有的内容的开展,包括我们自己的呈现,包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以及对他们的引导,都离不开一个——我们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想要什么?当你考虑你的孩子们想要什么时,还是得回到自己身上来。要不然,你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去往哪里呢?不知道。孩子也没有可以看到的榜样。这样没有方向地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是碰上一些不那么开心的事,那就会比较麻烦。

  所以,像今天一上来说,我还是很强调的,先要立一个大根本。大本,就像我们中国南宋时期的朱熹讲的,“先立大本”,生命的大根本。像王阳明强调的,要“致良知”,良知开了,当然也就大本是立了——你到底想要干什么?你认为人到底该怎么过?生命状态该怎么过?不单是为孩子,也要为我们自己。

  大白话说,就是要活明白来。我们为什么活?我们活明白来,一旦这个东西清晰了,而且我们确认自己已经走在这条路上了,你就会发现每一步你都会很满意,每一步你都会觉得挺开心的。

  有了这个,你再去引导你自己的孩子,至少,你会觉得不会耽误他什么。你出来的东西,对他来讲,只会有帮助,而不会是障碍。乃至于会源源不断地、有各种各样很妙的内容闪现出来,碰上什么情况,什么问题,我们会快速看到一个途径、找到出路,找到办法。

  【主持人明承】我们讨论的题目是天地中道,怎样安立家庭亲子教育的中道,我们今天把这个话题作为一个收尾,请您讲一下。

  【禅者大信】所有的事情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恰恰好。简单理解,这,就是“中”。什么叫“中道”?我们知道,儒家里面有经典叫《中庸》,也是“中”,我们中医也是“中”。这个“中”,其实就是恰如其分,不多不少,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不增不减。如实如是,这就是“中”。

  关键,你要怎么知道什么才是不多不少?怎么知道才是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的中?

  你要能够知道,这就意味着什么呢?你知道的那个本事,要无限地提升,要无限地细腻。

  比如说,我们开车,你过一个弯道,立交桥的一个匝道,你要不左、不右、不多、不少。你怎样才能做到这个程度呢?你和车、路,没有割裂,是“一”的状态。也就是说,你根本不需要用脑筋,你直接就能过得去,根本不需要去分析,那个状态,就是“一”。

  比如说,我们要举这个杯子,你的手跟你的想法,它是一的。你说要举,你手直接出去,整个过程它是浑然天成,是一体的。心念动,动作就做到位。这个里面体现是什么?没有割裂,没有隔阂,那么你的洞察力它就到位,他就是能够“中”,能够不多不少。

  我们拿这个杯子,不会左拐一下、右拐一下,再去拿。而是直接出去,以最适合自己胳膊舒服的角度,最适合的路线出去。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手跟我们的心念,是没有隔阂的。所以我们对事情没有隔阂的时候,那是真正的一的状态。

  没有隔阂,没有任何先入为主,而是全然地就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当中去呈现,去感知。那个境界,就是我们说的智慧的境界,那个的境界就是得道的境界,得道了,有道。在道上有德,所以道德,那是体证到了。

  如果用很严格的术语上来讲,立大本,像朱熹他们,王阳明讲的立大本,其实就要体会这种状态,就是一的状态。你就是万物,万物就是你。你做一件事,事就是你,你就是事,你像开车过弯道那样去处理事情,你想那是多高的境界。而实际上境界高的人,处理事情就是有这样的味道。

  别人看起来很复杂的一个场面,他怎么轻轻松松就过去的?举重若轻,好像根本没有费什么劲。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那个事全然地就是他,他整个人就全然是那个事,他这个人跟这个事中间没有任何的隔阂。

  我讲的这个境界,是我们一直以来这些人在努力达成的境界,实际上好多人已经体会到这个境界了。当你体会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中”。中,并不是在中线的中,不是方位上的中,也不是时间上的中,也不是我们简单说的卡点的中,而是说各种各样的力量,各种各样的条件组合在一块,需要这个事态往什么方向走。

  你本人就是这些力量,这些条件的本身。这些条件、这些力量,它的合力作用,该往哪个方向推?对你来讲,它是没有任何的隔阂,你是你自己,就会往那个方向走,这也叫做“上善若水”。也就是像水一样,知道哪边是最低的,根本不需要去探寻。因为它直接就会往最低的方向去走,就是那种的呈现。

  我们对事情也是这样,当一个事情出来,你直接就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状态,就是你真正的“中”,证得的“中”。那这个时候,再走出来轨迹就是“道”,就是&

责任编辑:谭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