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唯识学堂】禅者大信受今日美术馆之邀,开展【唯识与艺术创作】专题讲座

2019-05-30 09:43:41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运水搬柴,饥食困眠。”

  “一以贯之,一如其事。”

  “艺术家究竟是天才、上帝,还是疯子?”

  以上看上去各不相干的三句话,竟然出现在同一主题的讲座当中,听者,也都津津有味,浸淫其中。当艺术遇到禅宗禅,当灵感枯竭遇到唯识学,奇妙的化学反应,涟漪般一一呈现。

  致力于将唯识与文化艺术发展相结合,2014年大信老师受今日美术馆邀请,连办三场《唯识学与艺术创作》专题讲座,只为让更多朋友感悟“万法唯识”,体验生命在在处处的精美,领略艺术的真谛与源泉,体会到艺术创作过程本身的大妙。

  三同书院院长大信老师指出,唯识学,不是为了理论体系的建构而建构,而是为了指导和引领大家走向自在,从现有的烦恼当中走向快乐,走向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的快乐。对艺术创作者而言,也许最大的烦恼就是“灵感枯竭、无法突破”;再将范围放大来看,很多普通工作也需要“头脑风暴”,亟待创新提升。用唯识与禅的智慧,引领艺术家消弭烦恼,突破瓶颈,重新找回自然而然、随时随地、无时不在的快乐,获得艺术创作的灵感源,体验生命艺术的大美,正是三同书院非常乐于见到的。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真正的智慧,是对各种各样的现象、事物如实如是的反映,而没有额外添加的分别和判断。日常当中,时处显“相”,即各种事物的形状和相貌;针对各种事物、现象,我们给它安立了相对应的名称,这是“名”。“名”和“相”,是相依而起,是一种对应关系的约定,是假名安立,没有恒常不变的自体性。而往往我们会将“约定”视为“铁定”,掉入语言的陷阱。在“名”、“相”的基础上产生种种“分别”。分别是什么呢?感觉、知觉、思考、情绪种种的心理作用。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生命状态,感受都不一样,而这个感受就是了别、分别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个“三观”,又是每个人的了别。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包括我们的修养、品味、性格,都离不开自己的了别——了解,分别。我们是不断地通过了解和分别,来创造出一个自己——我、我、我。

  堵塞着我们创作灵感源的东西是我执,是一种执着。你看清楚了,他也就消解掉了。所以,这个“突破”,就像火山口迸发出来以后,岩浆自然而然就出来了。你只要希望去突破它,一定有办法。地球的地壳那么厚,火山都能突破,为什么?力量积攒到了一定的程度。“我执”,就好比这个厚厚的地壳一样,包住了我们内在清净的种子。怎么办?让内心也来一次火山喷发。

  突破之道,一个字“歇”。“歇即菩提”。歇什么呢?歇下平时我们太多的想法,把我们一些不相关的念头放下,这就叫歇。太多的想法,其实是没用的。比如说围绕着自我身份的优越感,想出来种种,那都是一些妄念,这些东西要放下。

三世流通不尽,十方广大无边

  无念,是无妄念。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这就是禅宗的修行方法,或者是禅宗证悟以后的境界。“运水搬柴,饥食困眠”,在当下的因缘中如实去对待。菜咸了就当咸的菜来吃,淡了就当成淡的菜来吃,完全不需要对家人说:你不知道我是喜欢吃咸的吗,怎么菜做得这么淡?这一系列跑出来的念头就是妄念。

  无相,是指离相,不住于相。任何的形象、任何的相,都是相对有,都是特定因缘攒合起来的,没有绝对不变的。我们的念头是没有形相的,没有不变的、永恒的、固定的那个形象、那个相状,所以要离相。离相这个“离”,是指没有执着,懂得脱身出来,没有个“自己”守在那个地方。

  正念相续、念念不住,就是无住了。我们要说的正念,其实也是一个一个念头刹那生灭的,没有哪一个是可以留得住的。一切都在变,所以是无住的,没有什么可去住留的,也没有什么东西在住。

  无念、无相、无住,这“三无”,我们平时反复地去琢磨它、去咀嚼它、去玩味它,慢慢的就会知道禅宗讲的直指人心是什么意思。

  禅宗禅的境界,在艺术创造来讲,就是全体全用。波浪当中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海水,只要直接的体会到本体,你举手投足出来的都是艺术品。凡得道者,生命的过程当中,每一个角度,每一个片段,都可以被剪裁成艺术品,都是最精美的行为艺术,赏心悦目,神而往之。三世流通不尽,十方广大无边,无有边际。

  所谓的功夫在诗外,说的也不外乎是这个道理。因为,艺术品的呈现,仅仅是用特定的因缘,把大美真心的境界选择一部分呈露出来而已,这就是艺术创作。真正的大美意境不是你创造出来的,只可以去证到。所以,有没有意境不需要你去创造,而是说你体证到那个境界没有。

极深研几通大道,象其物宜拟形容

  艺术创作,可以理解为,就是呈现“相”,内涵其实是怎么去呈现出一个相。要达到这个目的,画画呢,用画笔和原料;拍电影,用画面、故事、情节、配乐等等组合;其他艺术形式类似。相里面蕴含着某种道,无他。

  相,相法,也是由体出相而起妙用的,所有的一切。我们欣赏艺术作品也是欣赏相,所有的相里面有它的内涵,比如书法,我们来看,有些字看上去,或清静、或有势、或饱满,而有的,则显得凝固、坍塌,对这个的把握最高水准的一个手段,就是感通。创作是这样,欣赏是这样,鉴定也是这样。

  看某位名家的字是不是他本人的,并不是难事,因为临摹作品再怎么逼真,其中会有犹豫的成分,绝对没那么果敢,因为它不是随意飞洒的,字里行间各种各样的结构不一样,手下出来东西不一样,这就是感通。

  感通,可以说来自“感而遂通”,中间两个字去掉。换一个角度讲,通是作为感的一个结果,你只要感了,它自然就通了。通是最根本的,透了以后才有的一种水平或者是一种特征,所以感是最重要的。

  咸心为感。咸者全也,这个咸有全面的全的意思,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是咸了淡了的意思。什么叫感?就是全心投入,全心消融于其中,所能达到的状态。一定要全心,很妙。全心,实际上既无心,无心才真正叫做全心。你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是无所住。

  真正的感通,你看他是全身心的从底下脚拇指到小腿,到这个我们叫股大腿,这连起来到眉,就是背部再到上面,这是全身都感通了,这个是全身心的去投入,你不由自主身体体态,语言体态动作都出来,这是真正的感,绝非只限于男女之间的情,它是一种全身心的智慧生命,方方面面的一种交感。

  达到最佳的状态当中,就像登山一样,你每往上登那么一小步,你的高度变化了,你的境界、眼界就会开阔了,所以叫“步移景换”,不需要等到最后才能享受到最后的那个成果,所以唯识学里面讲的是转识成智,禅宗则讲转迷成悟,都是一个指向。

  佛法,是开启智慧的方法。其中,迅猛而极致的是禅宗之禅。如是见,如是行。三同书院创建以来,依托自身平台,以唯识与禅宗禅为基础,融合创建、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应用方法,载体各不相同。“唯识学与艺术创作”系列讲座便是其中之一,通过与顶级艺术机构的合作,呈现唯识与禅宗禅的观修方法。三同书院会坚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现代传播方式推广唯识与禅宗禅,降低大众接触和学习唯识的门槛。将唯识与文化艺术应用相结合,使大众在有兴趣的事相中体会唯识妙用,让更多领域的人士舒展生命、升华人生,享受快乐、智慧、优雅的生活。

责任编辑:谭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