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李夢:眾樂淘淘

2022-04-14 18:03: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圖:自得琴社的古風音樂短視頻在網上走紅。\作者供圖

  前不久有內地雜誌約稿,主題是「國潮熱」之下,傳統文化類的演藝節目如何乘勢而上。近來大熱的《只此青綠》和《唐宮夜宴》等自是熟悉,而我搜集文章素材時發現的一些古風音樂短視頻,亦讓人眼前一亮。

  或許不少觀者像我一樣,初初見到「自得琴社」製作的這些古風視頻,會以為誤入某幅古畫中。視頻中的樂師,均裝扮成古人模樣,以竹笛、古箏和洞簫等中國民間樂器,於近似古宣紙的暖黃色背景前演奏,動靜相宜,樂音緩緩流動,真真宛若乘坐時光機,溯至盛唐年歲,親歷往昔的曼妙與繁麗。

  大約二○一九年起,自得琴社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與上海的裝束復原團隊合作,將古樂與漢服結合,拍攝了一系列古風音樂視頻,迅速在B站等內地視頻網站走紅,在YouTube等海外網絡平台也不乏擁躉。每條視頻時長不過五、六分鐘,或為琴社社員(多為資深中樂愛好者及演奏者)原創,或改編自熱播電視劇主題曲、電影配樂和經典流行音樂等,試圖拉近傳統文化(包括音樂和服飾等)與當代人們的心理與情感距離。試想,當你我見到一群身着漢服的男女,以中國傳統樂器演奏電影《哈利波特》或《多啦A夢》主題曲,其間的「反差萌」,怎能不讓人拍手稱奇?

  如其名,創辦於二○一四年的「自得琴社」,原本希望聚攏一班熱愛中國古樂的朋友,會友論藝、自得其樂,卻不經意間因為一個奇妙的創意而走紅網絡,甚至成為面向海外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範例。我想,原因一則在於琴社和服飾團隊的用心製作及打磨,也離不開內容呈現方式的唯美與靈動。

  其實,像這樣傳統文化類的短視頻節目,在內地各大視頻網站上的數量龐然,而自得琴社的系列節目能夠脫穎而出,所依憑的絕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厚度,更有傳統與當下的無縫銜接。不論是在古曲改編中糅入現代元素,將當代旋律以古樂器詮釋,又或是讓身着古裝的樂師小秀一段嘻哈舞,都是令到傳統文化生動、貼地且鮮活的有益嘗試。習慣了互聯網傳播節奏的我們,雖有求知的渴望和熱情,卻最怕沉悶和無趣,能夠靜下心來翻看冗長厚重的歷史古籍更是難上加難,幸好有這樣輕靈、生動的小節目,足以在某個安寧的夜裏,撫慰每一位疲於為生計奔波的我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