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胡恩威:香港粵劇傳藝育才

2021-12-27 13:08:44大公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圖:西九大戲棚除了粵劇表演,亦有音樂、舞蹈等演出。\資料圖片

  中國傳統戲曲的學習,不少人從三五歲開始。尖子經過非常嚴謹的選核,有些出身於偏遠的地方,這些人才首先肯定是體格強健又符合戲曲表演標準的年輕人。其實體育和戲曲的成才經歷,都是“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多數由小學生或更年幼就開始天天練功,才能練就一身好功夫。

  香港粵劇曾經非常輝煌,白雪仙、任劍輝、梁醒波、紅線女、馬師曾、新馬師曾等等,可謂陣容鼎盛。但凋零的原因之一是沒有及時建立健全的粵劇訓練體制。內地、臺灣皆有戲曲學校,多數從小學開始培養。戲曲學習可以說是一個精英教育的過程,它需要特別的教學方法,比如師徒制。目前香港仍然有阮兆輝、羅家英等一批粵劇名伶,他們都擁有非常高的藝術成就。那麼如何衣缽相傳?戲曲上的唱做念打,是由少年練出來的,不可能用金錢買回來的,也不可能是短期速成。它就像釀酒一樣,經過多年的培養才能出現。

  香港要振興粵劇,離不開重新建構一套粵劇學習系統。不妨由香港演藝學院開頭,因為它有設立戲曲學院。當然這不應只是一間院校的責任,更應全方位拓展,從小學開始提供戲曲課程,之後發展青年粵劇團、專業粵劇團。這樣循序漸進的模式,相信能培養更多人才,投身粵劇發展事業。

  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的改革,首先應該有一個專業粵劇團進駐,再而提供不同類型的課程去形成培養粵劇表演人才的模式。藝術是由人開始,是需要用時間培養出來的,尤其是粵劇。因此振興粵劇、培育新一批接班人,還要設立更多粵劇表演平臺,才能令粵劇產生更多可能性。曾經的西九大戲棚非常成功,它保留了香港戲棚的特色,除了粵劇表演,裏面也呈現音樂、舞蹈等不同類型的演出。如果延續這一模式發展一些全新的戲棚或現代化戲棚,相信能創造更多創意平臺和機會。這非常值得研究。換言之,表演空間和粵劇文化的關係,以及它的生態應該如何發展等等,演藝學院、民政事務局都可以擔起責任去研究。

  另外,戲曲學習不僅只在大專院校,中小學增設課程是有必要的。內地開設戲曲學校育才也可作參考學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