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黛西劄記丨必有深情

2021-04-02 16:50:25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圖:《中秋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上篇專欄,我們談及“三希堂”中晉代名家王珣的名作《伯遠帖》,今次來談談乾隆至愛的另一件書法珍品──王獻之的《中秋帖》。
 
《中秋帖》,顧名思義,作於中秋之時。月圓夜,獻之懷想遠方友人,夜不能寐,披衣起身,索筆疾書。如今傳世的字帖僅有三行二十二個字,卻情意懇切:前半段“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交代時間(中秋)和事由(友人不還,不知現況若何),後半段“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抒寫心情,一個“等”字寫盡綿長思念,讓千百年後諸人仍心有戚戚。
 
《世說新語》中曾對魏晉風骨有生動記述,當代哲學名家馮友蘭談論“魏晉風流”時,以“必有玄心”“須有洞見”“須有秒賞”“必有深情”形容之,其中“必有深情”在晉人書法中,尤為顯見。“三希堂”中三件珍寶俱屬晉人,《伯遠帖》遙問遠方友人是否病癒,《中秋帖》掛念他處親友是否安好,王羲之寫作《快雪時晴帖》時,雖說見到風住雪霽而心境明朗,不似王珣及王獻之那般繾綣憂傷,卻同樣用情不淺,頗堪細味。
 
相較於《快雪時晴帖》的愜意瀟灑與《伯遠帖》的凝厚深沉,《中秋帖》在表意及鋪陳情感上,介乎二者之間。二十餘字幾乎一筆寫成,氣韻連貫生動,難怪獲梁武帝蕭衍稱為“絕眾超群,無人可擬”。現如今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此帖,既完整保存原作,亦附有明代董其昌和清朝乾隆皇帝等題寫的詩文及繪畫等,其中乾隆以“至寶”形容此稀世奇珍,董其昌(一五五五至一六三六)更是轉述前輩書法家米芾的話,稱“大令(指王獻之)此帖米老(指米芾)以為天下第一。”
 
有趣的是,這位被董其昌尊稱為“米老”的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一○五一至一一○七),或許和這位後輩開了一個小玩笑。據今人考證,現藏於故宮的《中秋帖》不論從用紙(竹料紙在東晉尚未出現)或從用筆(東晉書家未有使用無心筆)角度看,恐非獻之原作,而是宋人臨本,臨帖之人,正是米芾。
 
與前文所述《伯遠帖》的命運近似,《中秋帖》在民國初年離京,輾轉多地,從臺灣到香港,最終在收藏家張伯駒的協助下由國家購回。時移世易,國寶重歸,這又是另一個溫厚情深的故事了。

 
(作者:李 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