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整琴寓意《中庸》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2022-08-04 16:08: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圖:遼寧省博物館藏唐「九霄環佩」琴。下圖:故宮博物院藏唐「九霄環佩」琴。

  在傳世文物中,古琴可能是「小眾」中的「小眾」,但卻是古人最重要的文化設施。古琴藝術於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元明清以來最寶愛的是唐宋名琴,像故宮博物院的唐「九霄環佩」、「大聖遺音」、「飛泉」、「玉玲瓏」琴,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唐「春雷」琴,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唐「九霄環佩」琴、宋「混沌材」琴及明潞王「中和」琴,遼寧省博物館的唐「九霄環佩」琴等,鳳毛麟角,屈指可數。

姜舜源(文、圖)

 

  唐琴分「宮琴」、「野琴」,即宮廷御用琴和民用琴。唐代斫琴世家西蜀雷氏所斫「雷琴」,又格外珍貴。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各藏有一張「雷琴」中的「宮琴」——「九霄環佩」琴。

藹藹春風細 琅琅環珮音

  以故宮博物院的「九霄環佩」琴為例。此琴伏羲式,通長124厘米,隱間(古琴琴面從岳山到龍齦的距離,即有效弦長)114.2厘米,額寬21.8厘米,肩寬21.2厘米,尾寬15.4厘米,厚5.8厘米。琴材以杉木為主,通體紫漆,面底多處以大塊朱漆補髹,漆面發小蛇腹斷紋,純鹿角灰胎。龍池、鳳沼均作扁圓形,腹內納音隆起,當池沼處復凹下呈圓底長溝狀,通貫於納音的始終。螺鈿徽,紅木軫,白玉足鏤刻精美,紫檀嶽尾。護軫亦為紫檀木製。琴底龍池上方篆書「九霄環佩」琴名,下方有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有行書「泠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及「詩夢齋印」一方。池左行書題詞:「超跡蒼霄,逍遙太極。庭堅」;琴足上方題記:「藹藹春風細,琅琅環珮音。垂簾新燕語,蒼海老龍吟。蘇軾記。」

  故宮博物院古琴名家、國家古琴「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鄭珉中,生前概括此琴四大特點。一是在傳世唐琴中,形制最古樸、厚重,優美而有氣魄。二是納音之厚、製作之奇,在唐琴中罕見。三是所用木材主要是杉木,別開生面。四是音質純正完美,而且具有突出的金屬音,發音盡善盡美。是名副其實的國之瑰寶。元代伊世珍輯《瑯嬛記》卷中引述宋人《采蘭雜誌》:西蜀雷氏「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風雪中,獨往峨嵋酣飲,著蓑笠入深松中,聽其聲連延悠颺者,伐之斲以為琴,妙過於桐。」雷威作琴有時不用桐木,而是選取峨眉山深林松科的杉木,作工更是「工匠精神」。宋元之際的周密《雲煙過眼錄》記載,雷威斫製的「春雷琴」在宋徽宗百琴堂稱最,「靖康之恥」金朝將這些珍寶擄掠北上,金章宗把這張名琴「挾之以殉葬」,在地下埋了18年後復出人間,竟毫髮無損,仍為諸琴之冠,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留此混沌材 宋琴稱奇品

  北宋完全實行科舉精英政治,國家各級官員都是知識分子出身,古琴以其與知識分子的不解之緣得到更大繁榮。宋徽宗嗜琴成癖,搜集古今名琴藏於「百琴堂」。他御製的《聽琴圖》,描繪自己澄心淨慮在松竹掩映下撫琴的情形。「官琴」方面,北宋湧現出一大批斫琴名家和詩人蘇東坡等琴學名家。民間聽琴、斫琴都蔚然成風。民間也活躍起來。與官家製琴相對,民間斫琴稱「野斫」。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混沌材」琴,是北宋晚期的民間斫琴。著名古琴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鄭珉中的《混沌材:兩宋古琴淺析》(《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4期),代表此琴的當代研究成果。鄭珉中稱讚其為「傳世古琴中罕見之奇品」。它發音清實而扁,但饒有古韻;形制扁平,卻頗為渾樸。是古琴界所謂「唐圓宋扁」的「宋扁」古琴最早的一個例證,反映了北宋晚期的斫琴家仍在效法唐琴風格。夏蓮居於1958年,將此琴連同宋「溪山晚磬」琴等文物一起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

  此琴為伶官式,形扁平,杉木斫,弧度較淺,略有扁圓一半之象,髹黑間栗殼色漆,鹿角雜松石寶砂灰胎,漆面發冰紋間牛毛斷紋。通身綠孔雀石與黃鹿角灰粒,隱現於栗殼色漆冰紋斷裂之間,色彩絢麗,古趣盎然。通長123.5厘米、肩寬19.2厘米、尾寬14厘米、底厚1厘米,螺鈿琴徽。琴背作長方池沼,軫池下刻寸許楷書「混沌材」三字,其下刻清康熙時著名古琴家黃鎮的行書銘文五行:「羲皇人已杳,留此混沌材。想是初開闢,聲音妙化裁。頑然一太璞,解慍阜民材。不鑿莊生竅,古風尚在哉。」大意稱讚此琴繼承了中國琴的發明者伏羲氏的優良傳統,奏出天籟之音,古風古韻,妙造天然。款字一行:「會稽黃鎮仲安跋於皖江」。琴底龍池內,納音微微隆起,琴心內左側刻古篆「劉安世造」,右刻楷書「毛仲翁修」、「周魯封重修」等。

諸宮觀提舉 劉安世督造

  這位劉安世(1048-1125)是北宋中後期官員,司馬光的學生,朱熹《名臣言行錄》稱其:「遍歷言路,正色立朝,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生前文章與蘇軾、米芾齊名,同朝為官,關係並不融洽。毛仲翁即毛敏仲(?-約1279),南宋末到元初宮廷琴師,浙派古琴藝術名家。周魯封(子安)為清康熙時琴人。鄭珉中指出:「琴背銘刻雖晚,而腹款則古。」琴背銘刻「混沌材」和「羲皇人已杳」全詩,雖然二者字跡大小不同,但顯然出自同一人的筆跡,他就是清康熙時古琴家黃鎮;而腹款即龍池內「劉安世造」、「毛仲翁修」,是從北宋製作到南宋維修先後留下的標記。

  宋徽宗時期,內府藏有一張來自當時鄰國高麗(即明清朝鮮)的名琴「混沌材」。宋元之際周密《雲煙過眼錄》,記載自己親眼目睹的南宋皇室部分收藏,其中「又有所謂『混沌材』,自高麗來,亦異寶也。」筆者初步考證,國博這張劉安世造宋琴,到清康熙時才刻上「混沌材」題名,並非當時那張來自高麗的「混沌材」。此書和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北宋初斫琴名家有蔡叡、僧智仁、衛中正,宋仁宗時期有朱仁濟、馬希亮、馬希仁,宋徽宗時期有金淵等。仁宗到徽宗時期,是劉安世入仕和活動的年代,但並無關於他斫琴的記載。但他於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短暫主管洪州(今江西南昌)皇家道觀玉隆觀,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改提舉西京崇福宮(洛陽中嶽嵩山皇家道觀)」一年,「政和八年(1118年)提舉南京鴻慶宮(河南商丘皇家宗廟)」到宣和六年(1124年)。因為他任言官經常犯顏直諫,就被安排到這些沒有實權的禮樂機構。所謂「劉安世造」,應是他在這些地方任職時,請民間琴師製作古琴等樂器,實際上是督造、監製。唐宋宮廷的古琴都有請民間高手製作的。

月印長江水 風微滴露清

  明潞王朱常淓「中和」琴,通長120厘米,最寬琴肩處19厘米。器身修長,琴面漆黑光亮,琴腹上部題刻「中和」琴名,龍池下刻楷書題詩一首:「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署款「敬一主人」。琴尾篆書「潞國世傳」方印。琴腹署製造時間、編號:「大明崇禎辛巳孟夏,潞國製,貳百三拾肆號」,即崇禎十四年(1641年),五年後朱常淓就被清初統治者殺害。按朱常淓同批斫製的「中和」琴規範,此琴材質應該是桐天梓地、八寶灰漆、金徽、玉軫、方條鳳舌、紫檀配件等「潞琴」標配,經過歲月的洗禮,琴面髹漆呈牛毛斷紋特徵。桐,梧桐木;梓,俗稱黃花楸,都是原產我國、聲音共鳴效果最好的木材。桐木作琴面,梓木作琴底,二者黃金組合,琴聲淳厚幽遠。三千多年前的《詩經》就說:「椅桐梓漆,爰伐(作)琴瑟。」

  明代潞王朱常淓(1607-1646),字中和,號敬一,自稱敬一主人,又稱敬一道人。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正式襲其父潞簡王朱翊鏐王位,封國在湖廣衛輝府(今河南汲縣)。朱翊鏐,隆慶皇帝朱載垕之子,萬曆皇帝的同胞弟弟,他們的母親就是支持張居正改革的李太后。朱常淓工書畫、好古玩,尤其醉心於斫琴,一生製琴數百張,世稱「潞琴」,著有琴譜《古音正宗》。清代葉廷琯《吹網錄.卷三.明潞王畫蘭石刻》,說他「性耽風雅,善鼓琴,製琴數百張傳世,名『潞琴』。」筆者根據清代張道《臨安旬制記.潞王佚事》,有關崇禎皇帝以潞琴賞賜大臣的記敘推測,因為朱常淓的琴學造詣,崇禎皇帝命他這位皇叔監製四百張琴,作為賞賜大臣們使用。

  於是他採用統一規格,連續幾年相繼推出一批製品,每張琴按序編號,標明年份。他在所著《古音正宗.中和吟.中和琴式論》中表明:琴額起八棱,以表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節;琴腰起四棱,以表示春夏秋冬四時;龍池上圓,鳳沼下方,以表示天圓地方;琴尾作環雲,托尾作雙星,以表示天下祥瑞的景星慶雲。整琴寓意《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故名曰「中和」。

  這位琴學天才生逢末世,400張琴的任務可能尚未完成,就趕上明末農民起義和清兵入關,《明史.潞王傳》稱,此時宗室藩王能急國難,願意捐出錢財補充軍費的,只有周、潞二王。後來李自成軍打到河南,朱常淓逃難到杭州,南京的南明政權任命他管治杭州,清軍攻打杭州城,他選擇了和談。《(民國)杭州府志》寫道:清軍「定兩浙,潞王首先投誠,救免一城生靈,杭人德之,呼為『潞佛子』。」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博物館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相关新闻